第A10版:全民阅读

■ 读后有感

最忆属杭城

——读徐玲芬《门对孤山:丰子恺与杭州》

  徐小骏(市直)

  知道徐玲芬,并非她的这本《门对孤山:丰子恺与杭州》。

  近年来,我会有意无意在网络上关注浙籍作家,特别是浙籍散文作家的动态,知道身为桐乡女作协主席的她,最近几年笔耕尤勤,佳作迭出,先后出版《江南物事》《行走江南》《江南情调》等多部散文作品。首届全省“阅读马拉松”挑战赛,主办方提供的书籍正是她的新作《门对孤山》,让我得以在三个小时里近距离摩挲徐玲芬温暖、细腻的文字,以及在页页墨香间追寻一代艺术大师的心路历程。

  杭州,山连着山,水盛着水,自古便是世人的心灵栖所。当年柳永《望海潮》里描绘“东南形胜,江吴都会”的钱塘繁华盛景时,金主完颜亮亦慕词中“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之句,投鞭渡江,遂起南侵之意。这当然只是轶闻,还有待史家考证。但一代漫画家、散文家丰子恺钟情杭州,却是真有其事。他曾在1947年1月15日致函夏宗禹时说,“杭州山水秀美如昔,我走遍中国,觉得杭州居家最好……”以致在他77载人生中结缘杭城六十年。

  1914年,17岁的丰子恺第一次来到杭州。他是带着母亲殷切的期待和求知的梦想来到此地的,却不曾想,从此便与这座风雅之城结下一生的情愫。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求学的五年里,初入校门他并不满意:“预科班的英文从ABCD教起,算术先教四则题,功课太浅”“把学生们集中在宿舍中,与动物园里把数百只小猴子关在大笼子里没什么两样”“最可怕的是学校的体操课”……凡是种种,丰子恺都很不习惯。幸运的是,他遇到了影响其一生的两位恩师。“我倘不入师范,不致遇见李叔同先生,不致学画;也不致遇见夏丏尊先生,不致学文……”虽然毕业后,丰子恺与他们分道扬镳,但这份师生恩情终生延续,未曾断绝。

  第二次客居杭州,丰子恺将致不惑之龄。他自诩“寓公”,这也成了他一生最逍遥的时光。徐文说:“春秋居杭州,冬夏居缘缘堂,与西湖相伴,会友、游湖、写生、作文,度过了一段快乐悠闲的好时光。”杭城的湖光山色也大大激发了一代艺术大师的灵感。这一期间,丰子恺创作了大量关于杭州,关于西湖的散文小品、文艺论著和漫画佳作,先后出版作品集二十余部。四年后,“八一三”事变爆发,日军进攻上海,杭州也遭空袭,丰子恺不得不关闭杭州“行宫”,一路逃难,辗转大半个中国,再次回归杭州要到抗战胜利后。

  “居临葛岭招贤寺,门对孤山放鹤亭。”丰子恺第三次寓居杭州时的湖畔小屋地理位置绝佳,山水风光清幽,他自己也甚为满意,一度把这幅对联悬于小屋大门。可惜时光易老,七十载岁月转瞬即逝,当年的小屋早已不存,招贤寺也只残留下一堵坍圮的篱墙,以及一个地理上的称谓。

  记得有年五一小长假,我游览西湖,特意带着徐玲芬的《门对孤山:丰子恺与杭州》来寻访子恺先生。可惜北山路上毫无所获,所幸放鹤亭依然故我。面对渐渐暗沉下来的天幕和岸堤稀稀落落的游客,我悠悠然地登上了放鹤亭布满青苔的石阶,在方寸平台上,孑然一身,朝北而立,诵读起书中《门对孤山放鹤亭》的章节。

  在14万文字里,徐玲芬以片段式的场景建构成了一代艺术大师77载跌宕人生,虽然他在杭州相对集中的时期只有十年,但与杭州的情愫终生不改,“第二故乡”的位置也未曾撼动。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先生早已作古,但属于他的杭州似乎还在继续,犹如一首未断弦的曲,时常会有泠泠之音。

Copyright 2002-2021 lsnews.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丽水网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3120180016 | 浙ICP备04000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3677号
主管单位:中共丽水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丽水日报社
编辑部电话:0578-2127345
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投诉电话:(0571)88901234 手机:18806501498 传真:(0571)85175125 邮箱:zjsjx@zjncws.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 |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78-2127345 邮箱:2314875226@QQ.com
丽水日报社(丽水网)法律顾问:浙江博翔律师事务所王伟斌、蓝先锋、应相业
浙公网安备 33110202000139号

2022-08-17 ——读徐玲芬《门对孤山:丰子恺与杭州》 ■ 读后有感 2 2 处州晚报 content_325446.html 1 3 最忆属杭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