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都区城北小学 周建梅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能力体系的重要课程资源。课后练习是教学重难点的直接呈现,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漠视或忽视课后习题,不关注课后习题,不能很好地利用课后习题去达成教学目标。如果把凝聚了教材编写组的集体智慧与心血的课后习题比作“巨人的肩膀”,那么我们教师就应该做“牛顿”,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助力成功——巧用课后习题,助力阅读教学。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以二年级下册教材为例,探究将课后习题融入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课一题”直奔中心
现在我们提倡“一课一得”,课堂上提问过多,学生疲于回答,大大剥夺了学生在课堂上拥有的阅读体验,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我们需要一个“切入点”,引领学生去阅读,去感受语言文字,从而获得自己的阅读体验。而课后习题就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如《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的课后第一题“朗读课文,说说课文里写了哪几种‘天然指南针’,它们是怎样帮助人们辨别方向的?”这一问题切入,就直奔课文的中心内容,可以成为统领全文学习的一个大“问题”。学生梳理出“太阳、北极星、大树、积雪”四种天然指南针,并能自己说出它们是怎样帮助人们辨别方向的。这便是这篇课文学习的重点,抓住重点,学生潜心会文,思路清晰,学习变得有效,才能真正实现“一课一题”。
“图示习题”轻松助力
低段学生思维形象化,喜欢直观图示化。图示习题直观形象,条理清晰,学生一目了然,在阅读教学中能轻松助力某一阅读能力的学成。如“复述”这一语文要素的编排,低段的要求就是“借助提示讲故事”,提示中“图示”即示意图,是学生最喜欢的形式,就好似航海中的灯塔,为学生指明了复述的方向。例如《蜘蛛开店》课后习题的第一题“根据示意图讲一讲这个故事”。在示意图的引领下,学生就能有条理地完整复述故事,轻松助力“复述”这一要素的落实。
对比辨析深入理解
二年级下册理解型课后习题很多是关于词句的理解,因为低段语文学习的重点是词句的学习,因为词句犹如砌墙的砖块,没有“砖块”的垒起,就筑不起“表达”这座大厦。课后习题中有关词句的理解大多数是以对比句的形式出现,意在通过对比辨析,让学生理解重点词的意思及表达效果。而这类词语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中心起到“一两拨千斤”的作用。在阅读教学时,将此类习题融入课堂,便可助力阅读教学。
案例:寓言《亡羊补牢》一课课后习题第二题“读一读,说说每组的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我把这道习题融入了课堂。
师:请读一读这两个句子,发现有什么不同?
生:第二句比第一句多了个“赶紧”。
师:“赶紧”一词刚才我们在街坊对养羊人的劝告中已经学到过这个词,下面我们好好辨析下两个“赶紧”。两个“赶紧”分别是谁的行为?
生:第一个“赶紧”是街坊的劝说,可见街坊的好心与善良;第二个“赶紧”是养羊人主动的行为,说明他知错就改了。
师:如果在街坊劝告养羊人赶紧修羊圈时,他就赶紧修,第二只羊就不会丢了,那岂不是更好?
生:我觉得人总是没有那么听话的,比如我做错了事,都没有及时改正。
师:那你觉得在丢了第二只羊后“赶紧”修羊圈的行为怎么样?
生:还不算晚。
师:对,这就叫“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综上所述,也让我们明白,课后习题就像教学的指路明灯,依据教学的实际和习题的类型用好用活课后习题,让其为我们的阅读教学助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巧用课后习题,就可获取“阅读”之“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