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洪盛勇
近日,缙云县市场监管局开展反食品浪费专项整治行动。检查中发现,一餐馆未在就餐区域醒目位置张贴或者摆放关于反食品浪费的相关标识和标牌,也未主动引导消费者按需适量点餐。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相关规定,执法人员当即下发了《责令改正通知书》,并对该餐饮单位进行立案调查。这是该法实施以来,丽水市开出的首张反食品浪费“罚单”。
舌尖上的浪费为何存在,其中一方面原因就是浪费者往往用小视角看问题,以为浪费一点对自己也没什么影响。实际上,这样的看法非常错误。从全局以及长远看,舌尖上的浪费危害巨大。从全球看,如今粮食的丰富还没体现到每个人身上,许多地方的人还吃不饱。从长远看,人类社会遭遇的比如疫情灾害等挑战仍将继续存在,这对粮食安全是个威胁。尽管经过努力,浪费有所缓解,但依然存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不包括居民家庭饮食中的食物浪费,中国城市餐饮每年食物浪费大致在340亿至360亿斤。中国社科院的一项调研指出,城乡婚宴酒席浪费40%以上,出生宴请等各类“事件性宴聚”浪费30%左右,商务宴请浪费30%至40%,朋友聚餐浪费40%左右。粮食本来就不富裕,餐饮浪费则更会加剧这种状况。如此,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将受到粮食安全的威胁。由此,也会引发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的产生。舌尖上的浪费,必须制止。
制止舌尖上的浪费,长效机制的建立非常关键。只有建立长效机制,比如建章立制,比如持续地重罚严打,才能在浪费者心中产生持续震动,从而放弃浪费观念,树立节约意识,真正实现对舌尖上浪费的制止。
缙云的此次专项行动只是众多行动中的一次。据本报报道,截至目前,缙云县市场监管局共开展“制止餐饮浪费”专项检查24次,共检查餐饮单位500余家,发放各类桌贴、海报等1000余份。这就是一项长效机制,如果能把专项行动一直搞下去,那么引导商户和群众树立勤俭节约意识,养成勤俭节约习惯,推动形成自觉反食品浪费的“价值共识”就大有希望,餐饮浪费的销声匿迹也就大有希望。
这些年,我市大力倡导光盘行动。在景宁,本报记者看到许多餐饮店的电子小票上会打上“光盘行动”等标语,时刻提醒消费者“杜绝舌尖上的浪费”。此前,景宁餐饮协会发布了“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倡议书,全县餐饮行业都积极推行各项节约措施,通过多种形式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良好社会氛围。这样的宣传引导应该坚持下去,成为长效机制,这样,可以不断警醒消费者注意节约。当这种警醒内化于心,就多半能外化于行。
相信这样的一天一定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