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铺就每个农村孩子的成长之路?如何探索出一条扎根乡土、造福乡土的乡村教育振兴之路?上周,由缙云县教育局、21世纪教育研究院联合主办的“乡村教育振兴高峰论坛暨第四届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共同体年会”在线上线下同时召开。近年来,我市各地乡村学校结合当地文化特色,探索出了学校特色的教育生态,让乡村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
五地签署《缙云共识》
缙云打造出一批特色农村小学
此次会议以“村小不小,协力同行——共筑面向未来的乡村教育生态”为主题,共有五个线下分会场,分别位于浙江缙云、贵州沿河、河南濮阳、山东曲阜、湖南平江和沅陵,五地联动,共同探讨乡村教育的现状和未来,学习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的“缙云探索”,畅谈乡村教育振兴之路,五地会场共同签署了《缙云共识》。
论坛上,缙云县教育局、缙云县章村小学和浙江致朴公益基金会联合发起人围绕“县域教育生态构建的探索与经验”主题,分享了缙云在构建乡村教育生态方面的实践探索与经验。
缙云县章村小学校长马鑫飞在此次会议上以本校为例,介绍了他与章村小学的发展情况。
2019年8月,马鑫飞来到章村小学工作,在“用一个村庄的力量来养育一个孩子”的办学理念指导下,他身体力行推动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
在章村小学的校园里,目光所及之处,统统都有师生的印记。他们把教学楼楼梯口原先的铁门,用毛竹筒和彩色透明塑料纸改造成了色彩斑斓的竹筒门。学校草坪上多了一间“风车书屋”,每层楼的拐角处都设有“阅读角”,孩子们闲暇时随处都能捧起书本。就连校园里的安全标识,也是孩子们亲手设计的,“禁止在走廊嬉戏”等生硬的标语变成了图文并茂的温馨提示牌。
“如果校园里的一处一景,都能成为孩子们的学习项目,那么打开校门,村庄里的每个角落都可以是孩子的学习场所。”受到校门项目的启发,马鑫飞拆除了学校与村庄之间的“墙”,把孩子们的课堂延伸到校园外、村庄里。在村庄的长廊里办起了促进代际联结的项目式学习活动——“芳华”,参与项目的孩子在现场向村民讲述老人们的故事。
“学校是村庄的,村庄就是学校。”马鑫飞说,现在的章村小学,开设了突出体现胡源地方文化的武术、特色农业、传统庙会等课程,挖掘乡土资源,开发校本教材,助力农村孩子成长成才的多种可能。他还将张山寨庙会、叠罗汉、上宕功夫等非遗文化元素融入学校拓展性课程,不仅能够锻炼体魄,提升孩子们的精气神,更为重要的是对本土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传承。
在缙云,除了章村小学外,还涌现出长坑小学、七里小学、坑沿小学等各具特色的乡村学校。他们不仅仅是村庄的灵魂,还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治理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蒋莉认为,未来乡村学校理想样态应是开放、链接、自主的。教育系统改革需要督促教育局放权,让乡村享有独立办学自主权。
对于如何建设一个乡村教育生态,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专家林小英说:“我们从缙云当地孩子的笑脸中,从校长的办学理念中就感觉到这是一股面向未来的力量。”
“我相信,未来的乡村学校应该是本地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乡村文化的中心、乡村振兴的引擎。”缙云县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章建升说。
深入挖掘当地特色文化
丽水各地乡村学校绽放美丽
遂昌县王村口镇是浙西南红色古镇,是粟裕将军戎马生涯的沙场。王村口镇中心小学就坐落在这个红色古镇上,多年来,学校秉持着“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宗旨,发挥得天独厚的红色地方资源优势,以“红色文化”建设统领全局,以“红星闪闪放光彩——让每一个人享受出彩的快乐、拥有幸福的人生”为办学理念,确定了“一身正气”的学校精神,“永不言弃”成为每一位师生的人生信条。
王村口镇中心小学校长谢斌介绍,学校以“唱、学、读、走、争”为基本框架,完善“争做红色少年”平台,开展美丽学生系列评比,实践“红色+体验”德育,通过 “英雄中队创建”“红色小导游”“红色运动会”“红歌会”“红色文化节”“红色社团”等为活动载体,让全校同学传承红色文化。
“我们学校的红色小导游团创建已有21年,目前已成为我们学校的象征,‘红色文化’的办学特色和农村小班化的教学特色,是我们学校最大的亮点。”谢斌说,在古镇的各个革命遗址,学校的红色小导游团已成为浙西南革命精神的传承者,小导游们也成为红色古镇的小明星。
一张张带有红色标签的名片,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师生的努力。“红色是我们学校最亮的底色,我们也将继续传承浙西南革命精神,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到红色小导游团中,让红色基因助力他们健康、幸福、快乐地成长。”谢斌说。
“白鹭飞,莲儿醉,天宇环抱校园美,鱼虾追,笑声脆,家乡水美书香醉……”这是庆元县淤上乡中心小学的校歌《荷映童心》,学校依托当地莲文化特色,在“树莲花之品质,尚君子之风范”的办学理念指引下,推进“红色传承 绿色发展”的教育模式,以莲为校花,努力发掘莲文化,凝练莲精神,提升莲内涵,以“莲”的名义,确立了“品莲育人”的特色学校德育品牌创建。
淤上乡中心小学教务处主任吴俊青介绍,学校以“莲”为载体,“美、雅、实、爱”为学校文化的核心,围绕莲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建设“莲美”校园,打造“莲雅”的教师队伍,建构“莲实”的有效课堂,培养“莲爱”少年,实现“让每一朵莲花如约绽放”。
莲都区大洋路小学教育集团仙渡校区的桃文化、龙泉市宝溪乡中心小学的剑瓷文化……在丽水各地的乡镇学校,虽然学生人数少,但各校的特色文化有亮点,正如丽水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所说,近年来,市政府提出强市必先强教,让人才之邦重新绽放,丽水着眼打造未来乡村教育模式,推进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实现农村学校从“小而弱”到“小而精、小而美、小而优、小而雅”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