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全民阅读

■ 读后有感

每一座廊桥都是华夏文明的符号

——读鲁晓敏《廊桥笔记》

  殷俏(市直)

  翻开鲁晓敏的新作《廊桥笔记》,好似开启一卷尘封千年的“千里江山图”。“画卷”中的那廊桥,是连接道路的建筑。它星罗棋布,零星散落在青山绿水之间。它们或横跨绝壁险滩之上,或高悬于深山峡谷之中,或浮于江河溪流之上,或静卧村落市井之中。它们好似中华文化的图腾,亦或是华夏文明的符号。

  回溯历史,悠悠两千载。中国的廊桥起源于秦汉,繁于唐宋,盛于明清,没落于近代。

  每一座古廊桥都承载着中华的文化,演绎着重要的且多重的角色。每一座古廊桥都有着自己的风云故事和民间传说。它们是百姓休憩的场所,是祭祀的神庙,是交易的市场,是娱乐的平台,是地标的建筑,是精神的家园,更是团结乡民的纽带,传播文化的长廊。它们的建设大多来自地方百姓的众筹,或是地方乡贤名仕的捐造。它们就好似一座座艺术品,镶嵌在江南的青山绿水中。

  数年来,鲁晓敏花费大量经历,助力中国廊桥的收集和梳理。他以行云流水的文字,饱含情感的语言,重点研究了丽水地区的廊桥。以点带面,以丽水廊桥为发散点,梳理和叙写中国廊桥两千多年的历史。

  阅读《廊桥笔记》一书,就像是鲁晓敏老师在我面前娓娓道来。我跟随他的脚步穿行在丽水的崇山峻岭之中,山水密林之间,溪流江河之上。春去秋来,冬雪夏阳,他跨越万水千山,用自己的脚步一步一步丈量处州大地,找寻和记录着。我看到了他站在廊桥中,久久驻足。他拿着手机,用语音记录和现场撰写眼前所看见的和当时心境感受到的一切,有时候一讲就是半个多小时。在夜深人静之时,他便开始安心整理语音,梳理文字,分类成写作的素材。

  有人说鲁晓敏见到自己想创作的东西就开始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还有人说鲁晓敏创作太过于专注,以至于听到身外的声音。但我认为他只是对这些历史的建筑,这些先人所创作的华夏文明心生敬畏,他不敢有丝毫的怠慢。在他的历史文化散文中,我们总能在感受到文学的同时,找寻到地方历史文化和华夏文明的印记。

  正如这部刚刚出炉的新作《廊桥笔记》一样,鲁晓敏的每一篇散文都富有地方历史的质量和文化张力。这般好文,再加上吴卫平先生的一百多张极富视觉冲击力和历史价值的廊桥记录摄影作品,可谓是珠联璧合,日月同辉。

  《廊桥笔记》呈现给读者和世人的不仅仅是中国五大廊桥群、十七个典型廊桥的建筑风貌,更是从丽水廊桥所折射出来的中华上下五千年华夏的文明。与其说,此书是记录中国廊桥的历史文化书籍,是一部探讨中国廊桥在当代历史阶段的主要功能和文化意义的书籍,倒不如说是,这是一本记录和折射华夏文明和人类创造的闪光笔墨。

  “开门见水,遇水搭桥。”中国古人用智慧优化了生活。鲁晓敏用脚步、用笔墨,收集和找寻古廊桥、古村落等历史遗存。正是因为有像鲁晓敏这样的文人,让我们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廊桥笔记》更像是历史文化中的梳理,时光的印记。

  廊桥,是连接道路的建筑。在日常生活中或许不是那么的让人起眼,但是在曾经的年代,它是一个地方的精神文明。它也是我们中华上下五千年,华夏文明创造的一个小小的部分,如同浩瀚星辰里的一颗璀璨的星星。

  看着这类历史文化书籍,我总会心生波澜。一是作者的苦心和用心令我感动,心生敬意。二是华夏的文明,中国先民的创造和智慧,令我为之动容,深感敬佩。

Copyright 2002-2021 lsnews.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丽水网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3120180016 | 浙ICP备04000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3677号
主管单位:中共丽水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丽水日报社
编辑部电话:0578-2127345
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投诉电话:(0571)88901234 手机:18806501498 传真:(0571)85175125 邮箱:zjsjx@zjncws.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 |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78-2127345 邮箱:2314875226@QQ.com
丽水日报社(丽水网)法律顾问:浙江博翔律师事务所王伟斌、蓝先锋、应相业
浙公网安备 33110202000139号

2022-05-25 ——读鲁晓敏《廊桥笔记》 ■ 读后有感 2 2 处州晚报 content_314021.html 1 3 每一座廊桥都是华夏文明的符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