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也是世界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如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让城市对老年人更友好?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适老化改造势在必行。
一大早,走进南京市政务服务中心大厅,71岁的南京市民戴秋兰心头有点发虚:想办理老年人优待证,但自助服务机上面的字总看不清。后来,在工作人员引导下凑近细看,疑窦倏然消散。
原来,自助机首页专门设置了“老年人专区”,轻轻点击,字体变大、色彩明朗,看着省劲。不到10分钟,戴秋兰就完成了申请流程,很快拿到了证件。
“便民服务想便民,得等一等老年人。”南京市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信息技术处副处长杜忠焱介绍,近年来,南京稳步推进公共服务机构适老化改造——
老年人一走进大厅,便有专人引导、全程陪同办理;设置“老年人优先”窗口,配备敬老专座;在自助服务机及线上服务网同步开设“老年人专区”,关联基本养老个人账户查询、市民卡补办等50多项老年人办理的高频事项;打开南京政务服务网,社保、公积金、医疗等便民服务一字排开,只需点击“无障碍浏览”,一秒就能切换到“关怀模式”。
贴心的服务赢得了戴秋兰们的点赞。据统计,2021年南京市开展政务服务适老化改造后,老年人办件数量同比提升67%,满意度好评率从99.1%提高到99.5%。
交口称赞得来不易。对公共场所进行适老化改造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增派人手,也需要加大投入。
“每位老人进入大厅,都需专人引导。经过测算,服务人员缺口有30%左右。”杜忠焱介绍,相关部门通过党员带头、评优评先等激励举措,调动大家一人多岗、主动补位的积极性,人员短缺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资金也不能缺位。涉老事项办件量低于普通事项,适老化改造升级的成本与使用人数很难成正比。“适老化改造,更重要的是其社会价值。”杜忠焱表示,目前南京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已接近全市常住人口的20%,适老化改造不仅惠及当下,还将长久发挥作用。
“城市公共空间的适老化改造既能更好满足老年群体需求,也有利于经济长远发展。”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适老建筑实验室主任王羽认为,“十四五”期间,我国60岁以上人口的增幅会明显超过“十三五”时期,根据老年群体特征,精细化地完善城市公共设施,将有效增进社会活力,也能进一步撬动银发经济发展。
让社区养老更舒心,硬件空间完善、软件管理提升,系统优化配套设施
目前,我国大部分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社区是开展居家养老的载体和基础,也是适老化改造的重点所在。
3月的杭州春光正好。上城区钱景社区里,退休老人朱双妹和老伴刚从老年食堂吃过午饭,又约着合唱团的老姐妹,走到几十米外的老年活动中心排练新歌。“社区养老,蛮惬意的!”朱双妹说。
规整简约的老年食堂、设施齐全的健康问诊室、崭新精致的活动中心,通过引入第三方机构,横穿景芳东区小区的百米小街拥有了集生活照料、文化娱乐、医疗保健于一体的一站式社区养老服务。
两年前,百米小街却是另一副模样。景芳东区小区建设于上世纪90年代,商业小街兴起后,方便了居民在家门口买菜就餐,但也一度造成污水横流、环境脏乱。
2020年9月,随着上城区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提升工作的持续推进,钱景社区迎来“旧貌换新颜”的契机。为把好事办好、将工作做到群众心坎里,社区专门召开了一场意见征集座谈会,请大家集思广益、商讨方案。
“目前社区60岁以上老人已超1/3,社区公共养老服务呼声很高。建设一座老年食堂,不但能满足老年人就餐需求,还面向所有社区居民开放,可最大化利用现有空间。”会上,社区党委书记朱红英一一列举社区发展需求。最终,适老化改造方案获得了大多数群众的认可。
钱景社区是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的一个缩影。“如今,高质量满足社区养老需求已成为老旧小区改造的重点工作。”杭州市城乡建设管理服务中心党委书记严岗说,杭州通过硬件空间挖潜、多元主体协同、软件管理提升等措施,系统优化社区养老配套设施,并运用市场化机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激发社区服务升级的可持续动力,让越来越多老年人在社区享受到更专业、更多元的养老服务。
据介绍,2019年至今,杭州市已完成改造714个小区,惠及居民近36万户,全市累计新增养老托幼、文化活动等服务设施12.1万平方米,其中养老服务场所大约2.27万平方米,新增无障碍及适老化设施改造3851处。从全国看,2019年至2021年,全国累计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1.5万个,惠及居民2000多万户;在各地改造过程中,共加装电梯5.1万部,增设养老等各类社区服务设施3万多个。
据《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