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直 夏金地
你只是想去简单地理个发,理发店的小哥却带你“免费”体验了各式各样的项目,还向你推荐说,办卡可以打五折,本次还能免单。次月,办了卡的你再次前往理发店却惊讶地看到理发店的转租告示。
日前,本报报道的市区一家名为丽沙龙的理发店突然关门,引起了市民热议。如今,这样的“预付办卡”消费的商业模式在生活中越来越常见,消费者也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预付消费的经历。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双方共赢,是预付卡消费兴起的根本动力。对消费者来说,预付消费的价格往往既可以享受折扣,也可比每次结算更加方便快捷,性价比更高。对商家来说,一次性预收顾客的资金,意味着锁定了未来一段时间的客源。但在现实中,一些商家通过各种购买优惠和赠送方式,消费者一下很难看透其中的价格陷阱,加之许多口头附加承诺,并未形成相关书面合同,留下隐患。退费时则有一套复杂的退费公式算法,导致消费者“想退也退不了多少钱”。更有商家“失联”“跑路”,消费者维权难以实现,法律保护的消费者权益难以落实。
其实,早在2012年商务部就出台了《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发卡企业在商务主管部门备案,实行资金存管制度,预收资金的一定比例向商业银行存入存管资金……相关规定非常细致,但在落实层面,却经常遭遇“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现实难题。如何有效加强监管、进一步规范预付卡消费,充分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成为亟待破解的问题。
法律虽有规定,但此类事件仍然层出不穷,究其本质原因,就是有部分商家看准了制度设计与监督执行中,出现的监管漏洞,加之普通消费者维权成本太高,对经营者的处罚震慑不足,使得预付卡消费“陷阱”渐渐被一些不良商家做成了到处辗转腾挪的生意。“金蝉脱壳”“击鼓传花”看得普通消费者眼花缭乱,看完之后只剩下手上一张不能兑现的会员卡。
今年1月27日,国务院新印发的《“十四五”市场监管现代化规划》,其中再次强调了要推进消费维权制度建设,完善预付卡消费部门联合治理机制,加强商务、文化、体育、教育、交通等领域单用途预付卡行业管理。我们期待新的规划能有更多全新有效的探索,取得可感知、可核验的成果,在实现多方共赢的同时,更好守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