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洪盛勇
从参与汶川地震救援,感受军人风采成为军迷,到耗时13年辗转全国各地收集展品,缙云县双溪口乡周扎村“70后”王喜强,开了家丽水唯一的民间军品陈列馆,收藏军品3000多件,目前已吸引超过3万人参观研学。(据本报)
称这家军品陈列馆为民间博物馆,应该是合适的。
当然,在规模等方面可能与公家博物馆没法比,但民间博物馆自有其存在的意义。
有利于文化传承。文化是抽象的东西,但它可以寄存在具体事物中。民间博物馆是这些具体事物的收藏平台,可以在民间很好地展示文化,从而有望把文化传承下去。
在王喜强的这家陈列馆,战壕展区、军章展区、三军展区、武器展区……映入眼帘的3000多件展品排列得错落有致。自开馆至今,陈列馆已先后吸引10余省、市超过3万名游客前来参观研学,其影响力正不断向外扩散。有展出就有参观,有参观就有希望把军事文化、爱国主义精神在广大群众中得以传承。这是陈列馆带来的一个好处。
更有利于促进地方旅游事业的发展。既然参观,就必然有人员的流动,而人员流动必然带来消费,还会捎带着促进地方景点的热火,这就是对地方旅游事业的贡献。
“我打算建一些红色民居,为前来参观研学的人提供一条龙的服务。”在王喜强看来,在有着中共缙云特别支部树洞会议旧址、雷克坚烈士纪念馆等红色资源的双溪口,走红色文旅发展之路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在双溪口附近,还有一些不错的景点,相信来自10余省、市的3万名游客不单单是来看陈列馆的,也顺带就把附近的景点一起看了,这对当地旅游业一定是很有贡献的。
民间博物馆真正发挥上述意义,还需要在多方面下功夫。
要扩大知名度。不管旅游还是文化传承,都需要众多人参与,把人吸引到博物馆,而吸引首先必须有知名度。王喜强的军品陈列馆,虽然开馆7个月,吸引3万人参观,但还需要想办法,比如利用新媒体宣传等手段,把知名度打得更响,这样,才能引来更多人,让陈列馆意义进一步从虚转化成实。
要丰富内容。一个博物馆,王喜强很有想法,旗语及无线电通讯教学互动、摩尔斯密码演练、模拟打靶、穿越烽火线、老兵讲座,“目前,我正在筹办一个世界空军头盔展”……有东西有活动,相信,丰富的内容一定可以吸引更多参观者。
需要把博物馆与其他组织联姻。多与其他人联合搞些活动,这样,更有利于发挥博物馆作用。比如王喜强的陈列馆就可以多与附近的学校联系,让学生上门参观,这对爱国主义教育是很有好处的。
愿未来,像王喜强的陈列馆这样的丽水民间博物馆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