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千峡湖景宁境内总长约113公里的航道两岸,散落着17个村落,每年有3.4万人从这里往返,渡船是他们与世界连通的唯一交通工具。17处渡口,40个码头,44名渡工,每年约650万元的财政投入,保障着每一位村民的出行需求,带着他们的希望从深山走向世界。近日,记者来到千峡湖景宁航区桃源渡口,零距离接触渡工和涉渡群众,聆听他们的心声。
子承父业
他们从父亲的手中接过接力棒
桃源渡口位于景宁、青田、文成三县交界处,由桂根、桃源两个码头组成,是景宁最大的渡口之一。37岁的袁力是桃源渡口的一名渡工,2015年,从父亲的手中接过接力棒后,他便频繁往来于桃源、桂根两个码头之间。
在袁力父亲当渡工的年代,航行工具还是依靠人力划动的木船,运送村民耗时耗力,一天下来也跑不了几趟。生活上,渡工没有固定的休息场所,无论是数九寒冬还是炎炎夏日,他们吃住都是在船上,如果遇到极端天气,风险系数就会倍增。
自2014年景宁进行渡运公交化改革后,通过划定工作时间、建设渡工房、改进交通工具,渡工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都得到了很大改善。如今,站在桂根码头上,眼前的青山未改,碧水长流,木船却早已换“铁甲”,两艘蓝白相间的巨大车渡船傲然停泊在码头边上,船体分上下两层,上层甲板为驾驶舱与客舱,下层甲板作载车用,既能渡人也能渡车。
说话间,两辆小汽车从远处驶来,缓缓开进船舱,袁力在位于船体中间上方的驾驶舱专心掌舵。行至桃源码头,船上的车上岸,岸边的车上船,一切有条不紊。随后,袁力重新启程,回到桂根码头。
“一楼是厨房,二楼是卧室,也有太阳能,蔬菜都是自己种的,生活上很方便!”桂根码头岸边不远处,有一栋两层楼房,是桃源渡口的渡工管理房,渡工们在上班期间的日常起居都是在这里。
袁力告诉记者,现在渡口归国有独资公司管理,渡工与公司签订劳动合同,按月发放工资和奖金,每个月还缴纳五险一金。人员排班上,一艘车渡船配3名渡工,轮流负责开船。值班安排上,一周轮一次岗,一个月上半个月的班。据袁力介绍,整个渡口,像他这样子承父业的渡工还有4对。“接过父亲的班,就想着一直干下去,现在各项保障都很好,也有时间照顾家人,更能安心工作了。”袁力说。
24小时待命
渡工的电话大家都知道
站在渡工房门口,可以看见整个码头的情况,渡工们有时去倒杯热水、上个厕所,看到有车需要过渡,就立刻赶到码头。“正常上班时间是早六点到晚六点,其他时间随时待命。”据袁力介绍,工作时间内,渡船没有固定的出发时间,都是跟着村民的需求走,只要有人(车)需要过渡即开船。
正常工作以外的时间,渡口都会有人值班。村里常住的多为老人和小孩,都是容易生病和抵抗力比较低的群体,碰到紧急情况,晚一分钟都可能会有生命危险。因此,袁力和同事们脑中的弦时刻紧绷。“村民都有我们的电话,如有紧急情况需要外出,直接拨打电话通知我们就行。”袁力说。
去年8月的一天,毛山村一位70多岁的老人,由于年迈,意识不清,误食了农药,家人发现后立即带着老人驱车前往县城的医院。赶到渡口时,提前接到通知的袁力和同事已经准备妥当,立即开船将他们送至对岸。与袁力交谈时,记者注意到袁力的工作服上缝着一块肩章,上面有“景宁县水上应急自救队员”字样。袁力向记者介绍,每名渡工都是水上应急自救队的成员,除了掌握驾驶渡船技能外,水上应急自救的技能也要会,县里每年都会安排渡工进行水上自救应急演练,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渡工的救援能力,保障村民的人身安全,预防村民落水等突发状况的发生。
“我的同事曾经就在河中救过两个小孩子,办公室的墙上还挂着家长送来的锦旗呢!”袁力声音里带着自豪。2016年8月,门潭渡口附近山村的两名少年跑到湖边玩耍时,不慎失足落水,渡工李屹锋、任启有和刘松斌发现后立即进行紧急救援,经过合力营救,最终将落水少年救上了岸。
免费渡运
摆渡畲乡群众的希望
“每年清明时节是最繁忙的时候,有时一天下来,最多能输送2000人(车)次,来往渡船的乘客都是免费的。”袁力告诉记者,桃源渡口平时每天的客流量也有好几百人(车)次,南岸的村民要去县城办事,北岸的村民要到南岸拜访亲戚,有时还会有一些商贩开着面包车带着货物到山里售卖。
从桂根码头出发,沿着大顺乡的盘山公路一路向南,沿途经过10个自然村落,就到了距桃源渡口最远的山村——毛山村。
山里人靠山吃山,每逢应季时节,毛山村村民林青富总会去山里挖一些冬笋,除自家食用外,多出来的就拿出来卖给菜贩。“以前没有柏油路也没车,我们挑着东西下山不太现实,那时候渡船也小,承载不了重物。”林青富说,“现在船也大了,路也好了,商贩可以直接开车上来收购。”
“除了生活外,渡船也摆渡了我们的希望。”林青富的儿子目前在景宁读初中,他希望儿子能够努力学习,将来走出大山,过上更好的生活。
“正是通过这些渡船,我有机会走出去,见识到更广阔的世界。”东湖村村民朱钱发,在外面的世界闯荡之后,始终忘不了家乡,2021年回乡创业后,因为拍摄家乡纪录片引发景宁关注。在每一个“朱钱发”的一走一回之间,渡工们成了连通山村和外界的桥梁,见证着每一个人奋力拼搏、努力生活的身影。
据了解,千峡湖景宁航区已实现“美丽渡口”全覆盖,未来将向着“交旅融合”方向发力。“除了继续保障村民出行需求,我们将打造“交旅融合”生态美丽航道,发展千峡湖水上旅游,推动本地经济发展,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景宁港航中心负责人介绍道。
“千峡湖的风景这么好,我们还保留了很多原始山村民居,相信一定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来这里游玩。”说起“交旅融合”,袁力的话中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