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是中华民族最大的节庆活动,但“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东西南北中,各地都会有一些完全属于自己的地方特色,完全属于自己的传统内容。松阳也不例外。
年前
松阳人没有吃“腊八粥”的习俗,但早年间各大寺院、大商号及有钱人家,会在十二月的某个集市日给流浪乞讨者及鳏寡孤独者施粥充饥御寒。松阳人没有“忙年”的说法,却有更生动的比喻:“日长乌阴(傍晚)慌,年长三十夜慌。”“慌”即“忙”。还有更形象的说法:“八月无破箩,十二月无太婆”。那意思是说秋收季节晾晒的谷物多了,再破的箩筐也要派上用场;十二月到了,家家户户都有许多事情要做,年纪再大的老婆婆也会找一些活干而绝不会袖手旁观。说的都是一个意思,年关将到,谁都在忙。松阳人将这段时间称为“年前”。
男人们要忙着备足过年的柴、米、油、盐。不是十分潦倒的人家,一般都会备足够正月吃的粮食,正月正头就去借米会被认为“倒灶人家”,实在不吉利。家里的女眷要料理一家大小的鞋袜服饰。用时髦的讲法,这些都是过年的“前期准备”。
打蓬尘
打蓬尘是一件大事。老习惯打蓬尘是要拣日子的,一般选十二月中旬的某个属水的日子,很多人家都会在十二月二十日前后进行,最迟不会过了十二月二十三日。这是一次较为彻底的大扫除。屋里屋外、梁上檐下、窗棂门楣、橱柜桌椅、杯盘碗筷,一概要扫刷洗涤,焕然一新以迎新年。许多人家都是男主人穿蓑衣戴箬笠亲自动手。
送灶神
十二月二十三日要送镬灶老爷上天,北方人叫灶神爷。时兴的说法就是灶神爷回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职”。松阳人说“镬灶老爷直直奏”,就是说这位神仙秉性耿直,有啥说啥,实话实说。灶神爷日夜和主人生活在一起,一家人的一举一动全在他眼皮底下,难免有失当之处,于是主人们总想着把灶神爷款待好,在玉皇大帝驾前为自己说几句好话。所以送灶神回天庭要排场一些,除了酒肉、豆腐之类外,还要有所谓“胶牙饧”,就是松阳人说的“糊糖饼”,麦芽、糯米熬制的饴糖,形状类似现在的番薯干,扁圆小块,极易粘塞牙齿、口腔。“吃了人家的嘴软”,自然不便再说甚么了。这也是祈福的一种仪式。
杀猪
年前,杀猪是大事。杀猪大多安排在凌晨,一些人家都在这天请来亲朋好友聚餐,叫“炒四件”,即猪心、猪肝、猪腰、猪肺四样内脏一锅烩炒。普通农户其实哪有什么炒四件,也就是烩上一大锅猪血、豆腐、萝卜,炒上一大碗比较肥腻的猪颈肉。顶多也就再有一盘炒猪肝,因为猪心、猪腰、猪肝这些都要留着春节待客的。而“炒四件”的菜是忌用酱油的,因为松阳话“酱”“瘴”同音,自然要避此嫌。过了冬至,各家各户就开始盘算哪天杀猪,自己留多少肉、哪几家亲戚朋友要送点肉、有多少能卖出等等。家境好点的除了腌肉以外,还会留下一只后腿腌制火腿。过了腊月二十六,屠户不再杀猪,那叫“封刀”。
炊糕
松阳有童谚云:“雪花飘飘,外婆炊(蒸)糕;雪花浓浓,外婆煎糖。”过了农历十二月十五,家家户户就都忙着准备年糕、冻米糖什么的了。松阳人的年糕很有特点。最多见的是糖糕,用水磨糯米粉拌入红糖水蒸制而成,呈红褐色,香浓味甜。青糕,水磨糯米粉拌入适量舂捣成细末的一种可食用青草,加白糖蒸制而成,碧绿晶亮,清香软糍。还有粟米糕,用红高粱面加红糖,再拌入切成指尖大小的肥肉蒸制而成,香糯滑嫩。
“糕”,“高”也。人们总希望生活一年比一年高。松阳人以“格”为蒸笼的计量单位。一般情况蒸熟一格要一个小时,过去没有时钟的时候就燃香计时,一支普通香可燃点一个小时,蒸多少格糕,就先后要添上多少支香,一般都插在灶头的砖缝上。
糕饼
孩子们所以扳着指头盼过年,是因为过年时节能吃到好多平时难得吃到的糕点糖果。乡下人家给孩子们准备的土货居多,有花生、番薯片、甘蔗之类。靖居一带“下乡路”多产茶油,所以过年时节“下乡人”家里都有油炸的番薯片、年糕片、米果片,那种味道比如今的虾片好。我们家有下乡亲眷,每年也有一些油炸点心解馋。记得最普通最便宜的叫火烧饼,用力咬嚼才能碎,不太甜,但是很香,大概是原料里没放油的缘故。川心饼、桃酥,味道好多了。再好一点的是京枣,也有人叫它油枣儿。松阳话真是太精彩了。葱糖、杏元、鸡蛋糕、芙蓉糕等等则是上等点心了。至今还令我怎么也不忘记的是“寸金糖”。松阳人叫它“洋寸”,长约寸许,小拇指粗细,层层酥糖裹的是芝麻细馅,香甜酥软、入口能化,十分可口。如今许多包装精美的酥糖真没松阳寸金糖好吃。
南方产稻米,所以许多点心都以糯米为主要原料。松阳的冻米糖与“萨其玛”相类似,选粒大性糯的糯米浸泡涨大,沥干放入饭甑蒸熟;晾凉,搓开成粒,晒干成糯饭干粒,用油炸过;再将白糖化开加入饴糖,熬至糖液表面满布小气泡,即可倒入炸好的糯饭粒快速拌均,再置糖匣即方木框内压制平实,切成薄片即成。冻米糖香甜酥脆,口感不错,老少皆宜。不用油炸改为将干饭粒炒爆做成的叫炒米糖,口感不如用油炸的好。“冻米糖”也作“冬米糖”:糯米蒸熟后要将其晾在屋外,任其霜冻,使米质更酥脆,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