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农历十一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冬至”,是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民间称冬节、长至节、亚岁节等。
据有关史籍记载,早在3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用土圭观察太阳,发现冬至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
同时根据“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将这一天称为“冬至”,成为二十四节气中制订最早的一个,并被古人作为新一年的开始。
唐朝开国宰相房玄龄等人合撰的《晋书》中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官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的记载。并有“献袜履之仪”,表示迎福绵长。清代苏州文士顾禄所著的《清嘉录》中,更有“冬至大如年”的记叙,足以表明古人对冬至的重视。古时的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因而古人在冬至这一天,都要举行庆贺仪式。到周朝时,冬至日作为新一年的开始,因而有“天子率三公九卿迎岁”的盛大礼仪,并于《周礼》中定下了“以冬至日,致天神人鬼”的祭祀仪式,俗称“祭天”。
到了汉代,冬至被定为“冬节”,官府要放假并举行庆贺仪式,名为“贺冬”。东汉历史学家班固编撰的《汉书》中记载:“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东汉大尚书崔寔所著的农业著作《四月令》中也记叙云:“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南朝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后汉书》中则有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由此看来,汉代时冬至之日,朝廷上下都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到了唐宋时代,“冬至”与“岁首”并重,成为民间祭天祭祀祖先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还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仪式,祈祷来年风调雨顺,因而冬至这天更热闹非凡。南宋周密所著《武林旧事》中明确记载:“都人最重一阳贺冬,车马皆华整鲜好,五鼓已填拥杂于九街。妇人小儿服饰炫,谓之像过年。”
到了明清之时,人们对冬至愈加重视。这天皆袭古俗,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到祠堂祭祀祖先,并向长寿老人祝福。而在官府,皇帝这天仍按旧制要举行贺冬祭天大典,大小官员着吉服放假三天,犹如过一年之始的元旦。
经过几千年的演变,过冬至的重视与热闹没有变。到了现代的今天,冬至更被年景越来越好的人们所重视。特别是到了我国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冬 至节过得更加热闹了。每一年,到了冬至前几天,人们就忙活起来,准备过冬至的美食,一时间,大街小巷到处都是购买东西的人们,把一张张钞票递到商贩手中,把鸡鸭鱼肉和山珍海味拎回家中。到了冬至这一天,人们都备好一桌好饭菜,其中汤圆和粉团是不可少的,一家人围坐一桌,美美地享受冬至美餐。不过在聚餐前,还要给老人磕头拜节,祝老人长寿多福。并且还要开展祭祖活动,摆上供品,焚烧纸钱,家人一个接一个向祖先磕头跪拜,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平安,事业发达兴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浙南的人们,为过冬至都要上街买汤圆,或自制汤圆,作为过冬至必不可少的食物,含有全家团圆的寓意。因此很多外出工作、经商、学习的人,都要昼夜兼程赶回家,与家人团聚,吃上家乡甜蜜蜜的汤圆。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因新冠肺炎病毒,有很多人都难赶回家中,与家人一起欢度冬至。但愿世界平安,新冠病毒早日清零,让人们今后过上一个甜蜜的“冬节”。
(青田 吴昭立 8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