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姜,又叫骨碎补、岩姜等,丽水话叫猢狲姜,它是一种用途很广的中草药。猴姜主要生长在潮湿的大块岩石,陡峭的山坡,或是阴翳的大树枝干上,它是一种蕨类植物,所以叶片和其它的蕨类很相似。至于为什么叫骨碎补,据说是因为唐玄宗认为猴姜有很好的治断骨、补碎骨作用,故改名为“骨碎补”。
猴姜的块茎生长在岩石浅薄的土层或苔藓树叶下,树上猴姜的块茎生长在苔藓下面,它们的块茎一般不要用很大的力气就可以挖到。刚挖出来的块茎焦黄焦黄状如生姜,带着黄黄密密的绒毛,和猴子的尾巴极相似,这大概就是人们叫它为猴姜的主要原因吧。
猴姜不光可以用来作为治疗骨折、骨碎的药材,将猴姜的块茎和狗骨一起煲汤,可以治风湿和关节炎,和猪腰一起煲汤,可以治肾阳不足或前列腺炎,效果非常不错。
我知道猴姜是味中药已很多年,但以前也就是很浅薄了解猴姜,因为丽水的猴姜随处可见,从没稀罕过,也就没有深入了解了。
今年因为在南明山上换了一个场地喝早茶,身旁就是数株参天阴翳的大树,大树的枝干将头顶的天空遮得严严实实,粗壮的枝干上满是密密麻麻繁茂生长着猴姜,真是低头不见抬头见。于是,我就有了仔细考察猴姜的好机会。
从春天开始,猴姜就长出了嫩芽,没多长时间,茂盛的猴姜就郁郁葱葱寄生在树干上,它们挤挤挨挨,随着大风舞蹈,也随着大雨滴着晶莹的泪水。但是,雨水越多,猴姜就越茂盛,越有生命力。猴姜对生长的要求很低,只要雨水充沛阴翳浓郁,它不需添加任何肥料养分就可无忧无虑长得很好。它们还会不断拓展自己的领土,大有把大树的枝干完全湮没的气势。
待到夏季,只要高温来临雨水稀罕,原本葱郁的猴姜会立即步入死亡的倒计时。今年8月份,第一批生长的猴姜就因为干旱和日照过猛枯萎了,随即它们全身变黄,根部和大树枝干接触部位变白,没几天,树上猴姜的身子就随着风儿徐徐掉落,一株接着一株,一片接着一片,没几天,树上的猴姜基本没了踪影,只剩下寥落的几株在树上瑟瑟发抖,不觉中它们就全部香消玉殒了。
不要认为猴姜就此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完成了一年的历史使命。此时猴姜的根部依然在积聚能量蠢蠢欲动,随着秋风秋雨的到来,也就湿润几天,大树的枝干上又出现成排连片韭菜般的猴姜嫩芽,过了十天半月,郁郁葱葱的猴姜重新焕发出精彩的容颜,依旧在古树的枝干上笑傲草木栉风沐雨,大树的枝干也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猴姜一年里能够两次生长,这倒是我以前从来不知道的。
说到猴姜,不能不说我15—18岁那段岁月和它们发生的趣事。丽水人大部分只知道猴姜是治跌打损伤的,但如何用猴姜治跌打损伤,却懵里懵懂,甚至可以说完全不懂。
上世纪70年代初中期,丽水人很崇拜中国传统武术,当年丽水小伙子很多都练过流行的南拳、通臂拳、洪拳等。为了练好自己的筋骨,不少人无师自通用拳头往墙壁、树桩等狠砸。为了不让自己的拳头受伤,或是心理上让自己觉得不怕痛,我们就上山或爬上大树采挖猴姜的块茎,拿回家洗净后捣碎猴姜块茎,或直接将猴姜切片,把猴姜的汁液涂在自己的拳头上。涂了猴姜汁液后,大家就会往墙壁树桩猛力击打。拳头是骨肉长的,猛力击打的后果依然是皮破血流,痛得龇牙咧嘴,最后一致得出了猴姜治跌打损伤是完全没用的可笑结论。
岁月悠悠,几十年一晃而过,只愿世间万物能和人类和谐生长。
(市区 何益林 6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