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洪盛勇
“目前,我市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率达100%。”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7月20日“双减”工作启动时,我市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共有293家。截至目前,已注销45家,转型为营利性非学科类培训机构193家,转型为非营利性学科类培训机构55家。也就是说,全市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要么注销,要么已经转成“非盈利”或者“非学科”机构。(据本报)
“双减”对学生来说,是好事。通过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学生才能在身体和心理上松一口气,从而集中精力,在德智体美劳上提升自己。对家长来说,也是好事。比如校外培训负担一减轻,家长的开支少了,花费的精力也减轻了。家长是不是可以松一口气,“躺平”啥也不用干了?当然不是。还得在孩子的综合能力提升上负起责来。
“双减”是减轻孩子过重负担,不是说减得一点负担也没有。其目的还是把孩子培养好。如果家长从此“躺平”不管,则很可能使负担减轻的孩子无所事事,最终达不到全面健康成长的目的。怎么办?就要求家长在孩子综合能力的提升上负起责任,通过各种办法,提升孩子身体素质、生活能力、学习能力等等,使孩子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也只有如此,“双减”的目的才能真正实现。
本报报道,日前,在上海世外教育附属丽水市实验学校中山校区,202班的家长会如期举行,家长们围绕“‘双减’后如何做加法”的主题在小组内依次分享。“‘双减’后我给孩子增加的是阅读和运动,多余的时间就陪他每天跳绳,让他看自己喜欢的书籍”“我们家客厅是没有电视的,每周五晚上都会让他通过投影观看英语动画片”“在周末我会带孩子去乡村割稻、挖番薯,让他去体验劳动的乐趣”……每位家长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交流。很明显,这些家长是用心的,在“双减”后,能够及时利用空闲时间学习学科之外的知识。这样的及时“补钙”,一定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健康成长。
家长要在孩子综合能力提升上做到尽责,关键的是要求家长首先提升自己。提升什么?比如对孩子综合能力重要性的认识,比如对孩子综合能力提升方法的把握等等。孩子综合能力的提升讲起来简单,做起来难,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怎么办?只能提升自己,使自己有动力解决难题,使自己有办法解决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