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都区联城小学 徐伶俐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育、教学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笔者所在的学校位于城乡结合部,很多家长依然觉得教育是学校单方面的活动,只要孩子开始上学了,万事有老师,不管是课上还是课下。对于孩子成长过程所面临的问题,家长的参与度极低,这种落后的观念迫切需要改变。大家知道,家校关系良好才能共同为孩子撑起一片蓝天。如何做好家校沟通,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用心,了解孩子的家庭背景
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个环境来自于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在班级管理中,总会遇见形形色色的家长,性格、职业、文化程度、家庭结构等等这些都是班主任日常工作中应该考虑的因素。
笔者现在所带的班级是从一年级开始的,最初接这个班的时候,通过家访、电聊、微信、朋友圈等不同方式对本班家长进行了一个归类。我们班有多个单亲家庭的孩子,还有重组家庭的孩子,这一类型的孩子,大多父母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不多。班上的小张父母多年来异地分居,从三四岁开始就和爸爸两人生活。母亲又是外省的,长期以来缺少家庭的温暖。通过几次接触,我发现小张爸爸玩心重,还没有承担起为人夫、为人父的责任,对小张不管不顾,但是他对老师有一定敬畏之心,也就是这点敬畏之心让我看到了希望。与这类家长沟通要恩威并施,我喜欢面对面沟通,于是小张爸爸成了我办公室的“常客”,另一边我也不放弃找小张妈妈谈谈孩子的现状,一次次的面谈,一次次的视频电话,我为小张换来了一个完整的家。
共情,搭建家校沟通桥梁
在班级管理中,大多时候很难做到班主任和家长换位思考。家长觉得现在做家长难,班主任觉得做老师难,家校彼此理解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我们不能一味对家长提要求,更应该静下来听家长说话,才能让班级更有凝聚力,才能更好建设班级。家长感受到老师的同理心,沟通就会变得简单,在后面的日常工作中他就不会成为一位拖后腿的家长,甚至能在班级中起到正面的引领作用。
交心,善于与家长做朋友
在工作中笔者认为,一位和家长有距离的班主任很难让自己真正融入到学生中。在七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觉得班主任更应该善于和家长做朋友。因为我们和家长既志同道合,又是合作伙伴。家长和老师在孩子成长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并且各有优势,两者相辅相成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都说隔行如隔山,在教育孩子时,面对孩子的种种问题,很多家长一筹莫展,根本不知道如何应对,有的甚至简单粗暴。怨老师怪孩子,面对这样的家长,我们一定要诚心地帮助家长。
班上的小华,妈妈对孩子很没耐心,动辄打骂,在她眼里孩子一无是处,导致孩子越来越不自信,成绩越来越差,于是便形成了恶性循环,长此以往对孩子伤害最大。于是笔者改变策略,先和小华妈妈套近乎,然后在课上尽量把简单的问题留给小华,给孩子展示的机会。若孩子的回答出彩就在班级群里@小华妈妈,给孩子点赞!之后私信家长,猜测她最近一定是很用心地教育孩子。孩子和家长的表现都让我惊喜,隔了几天又私信小华妈妈,还因为孩子上课认真,给孩子发了喜报。之后小华妈妈说,她觉得自己应该反思,之前批评太多了,以后要多表扬。对于小华妈妈的表现,我马上给予了肯定,并且在自己的朋友圈表扬了这位妈妈,认可她从反思型家长变成智慧型家长,还发了班级点赞卡。并且告诉她要去赏识孩子,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多表扬孩子才会多进步,一味批评指责只会让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
从这以后笔者发现小华妈妈变了,会主动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不像以前那么消极,对孩子的学习也越来越上心了。这样的帮助,让我们的心靠得更近了,也更利于家校沟通了。
其实班主任就是家校沟通的桥梁,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一定不能忽视和家长的沟通,不管多少方法和技巧都应建立在以诚相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