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杂谈念白勺

  □ 市直 一言

  稻谷飘香,蟹肥菊黄,9月23日我们迎来第四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广袤的田野里,金黄的稻穗压弯了腰,挺拔的玉米秆迎风摇曳。在广场,在地头,时时听到爽朗的笑声,处处都是欢庆的场面。

  农民丰收节是农业的嘉年华、农民的欢乐节,也是中华民族古老农耕文化的延续。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古国。大约在距今一万年前,中国就进入农业文明时代,并且最早培育成功了小米和大米。相传,从夏朝大禹时代开始,我国就开展了“祭社稷”活动。可以说,对丰收的庆典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生产生活和情感世界之中,成为感恩天地、感谢稼穑、祈福来年的信仰积淀与文化符号。

  从传统中发掘创新,在古老中创造未来。随着农业现代化、智能化、机械化的发展,从曾经手插青秧、挥镰割麦,农民“一滴汗珠摔八瓣”,数不尽的辛劳,到如今大田里众多“神器”各显神通:产前有育秧流水线,产中有植保无人机,产后有联合收割机、秸秆打捆机。目前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从“人扛牛拉”到“机器耕种”,“面朝黄土背朝天”成为历史。

  这是集成高效的技术支撑。从“靠经验”到“靠数据”,从“传统农业”到“智慧农业”,农机化带来技术革命。北斗导航、物联网等新技术广泛应用,农机安上智慧大脑,田野连上传感器、大数据,“人在干、云在转、数在算”,越来越多绿色优质的农产品走出田间,走向市场,种粮的好效益化作农民的张张笑脸。

  农机手、飞防手、农业经理人,田野里涌现出一批批新型职业农民,他们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力军,解开了“谁来种地”难题,为农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产量稳步增长,我们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0%人口。三大口粮大米、小麦、玉米的国内自给率平均在97%以上。今年,2916亿斤夏粮已丰收到手,秋粮面积也已落地,全年还将是一个丰收年,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三个“必须”决定着全面小康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各级要切实落实好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大政方针和工作部署,不断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和巨大潜力,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乡亲们的钱袋子鼓起来、日子红火起来。

Copyright 2002-2021 lsnews.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丽水网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3120180016 | 浙ICP备04000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3677号
主管单位:中共丽水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丽水日报社
编辑部电话:0578-2127345
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投诉电话:(0571)88901234 手机:18806501498 传真:(0571)85175125 邮箱:zjsjx@zjncws.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 |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78-2127345 邮箱:2314875226@QQ.com
丽水日报社(丽水网)法律顾问:浙江博翔律师事务所王伟斌、蓝先锋、应相业
浙公网安备 33110202000139号

2021-09-28 2 2 处州晚报 content_283567.html 1 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