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莹(莲都)
我从未见一本如此不像样的“食谱”,细数家乡的风味,遍吃舌尖美食,更在吃中寻觅真意……
梁实秋先生为人风雅,前有雅舍,后谈吃。有时信手拈来,有时长篇恳切,我仿佛能看见他穿梭在北平香味四溢的胡同里,一抬头便和扎着红绸的黑底金字招牌四目相对,志在高山兮,志在流水乎!扶楼而上,伙计的高嗓门吆喝,铁锅炖粗犷的味道,都在这逼仄的厚德福饭庄里,化作一道道迷恋的烟云缠绵唇齿间,久久不能离去。梁先生曾自嘲,一生未能忘情于诗酒,即使身居台湾,也对老北京的美食念念不忘。
梁先生好吃,也乐吃。每个人都会馋,而真正的馋是健康又美味的,每每痴想时主动寻觅,只是为了那一口遂愿,恣享过后,浑身通泰,心情舒畅。不必像钟鼎之家,无下著处,也不必像饕餮之相,狂肆暴饮。寻常生活里,馋,便是看重食物的本质,天下所嗜好者可尽不相同,但馋了便思索着下次如何再品尝,大体都是一样的。
身居他乡时,嘴上难免犯馋,会想念故乡的食物。月是故乡明,味亦故乡浓。这份想念就如信远斋的酸梅汤,细啜几口,冰凉酸甜,解渴之最,再饮觉梅汁味浓而酽,冰、水、糖无一不恰到好处,光是这样描述就令人垂涎三尺,何况长年消磨于此,盛夏光景,信远斋趣事,何能不怀呢?
食之味,在于情,早已超越果腹之责,更载有家乡的帆影疾思而望。《晋书·张翰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吴侬软语,若在耳畔,恨不能藉秋风一叶飘然而至。美食如美人,丰腴润颜,婀娜多姿,有的人急于饱啖,流于颜色,顾不上闻、品,囫囵而尽。一旦打上“家乡的味道”“儿时的记忆”便可引起共鸣,好叫人慢下来,慢慢想,慢慢说,说一说这道菜是谁做最好吃,用什么食材,怎样烹煮,说着说着,便在眼眶里泛起了涟漪,欲言又止。
当食物被蕴润华光,赋予文化和情感,才能静下心来慢慢感受其中的味道,人生有百态,食物有酸甜苦辣,失意时,增一分甜味,抵消瞀闷之意。得意时,赊三分酸楚,且就与月色同杯共饮。而或喜或忧处,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拂与谁说?还是学梁先生从排骨萝卜汤中品出真谛吧!食已入味,品食材、香料,学烹调,研饮膳,谈人世。学文章更是如此,言中有物,质美有味,哪是一个秘方一个诀窍就能积累的,从吃中学,从食中品,寻找食物最自然的味道。
吃中确有真意,欲辩已然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