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大多数报刊,都采用电子稿件,冷落纸质稿件,这已成为不会发电子稿的老年作者的“拦路虎”。可《处州晚报》桑榆版的编辑,为关爱和尊重老年作者,为使一些不会用电脑发稿的老人也有发表大作的园地,宁可自己辛劳一点,也欢迎老年人的纸质稿件。我就是一位常投纸质稿件的人。可是,久而久之,脑海中总是常常浮现出编辑一面认真修改稿件,一面又要跑到电脑房送稿件给打字员打字,甚至自己亲自打字录入的辛勤情景,总感到给编辑增加了工作量的麻烦,觉得不好意思,于是“赶鸭子上架”,向子女学习用智能手机发微信的方法,继而学会用微信给编辑发稿件。谁知这一尝试,还得到编辑的肯定,他们对我说,用微信的稿件,编辑时省了工序,方便和省力多了。我得到了鼓励,从此告别手抄。这虽然离用电脑发稿还有一定差距,还待努力学用电脑发稿的本事,但却使我体会到,老年人在有生之年,学点以往没掌握的知识技能的重要。
当下,科技发展突飞猛进,老年人面临着一个如何紧跟时代步伐,做到“活到老,学到老”的问题。时下的青壮年、少年儿童都会熟练地使用智能手机、电脑的多种功能,大大方便了学习工作和生活。可是有很多老年人只能“望机兴叹”,甚至在生活中因不会使用电子产品,而造成困惑、困难,产生失落感,感到被时代,被社会所抛弃。例如有些老人,尤其是没文化的农村老人,使用的是老人机,连智能手机上的健康码都不知晓,有些老人患病上医院,假如没好心人帮助,从挂号到体检到收费都寸步难行,因为他们手中的智能手机多种功能不会用。有些老人出门坐车,因不能用手机电脑购票,只能在购票大厅,苦苦排队买票,有时还买不到票。面对这些因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给老人造成的困惑和困雄,老年人也不能怨天尤人,要怪就怪自己的无知和“无技”。唯一的适应办法,只能自己拯救自己了。俄国的作家沙米亚金说:“要在自己身上找到力量拯救自己的幸福。”老年人当下要适应现代科技生活,才能适应晚年幸福生活,其办法也只能活到老学到老,努力学点适应生活的新技能。怎么学?最近的老师,不要交学费的老师,就身边的亲人了。老年人的儿女、孙子孙女,都是使用手机和电脑的行家里手,他们都是我们的老师,有的幼儿园的幼儿都会教爷爷奶奶玩手机、电脑游戏,拜他们为师,躬身下问,定会学会支付宝和扫码的应用,学会在手机上购票,在手机上扫码。
只要身体力行,勤于学,用功学,就会成功,就会像青年人和少年儿童一样,学会适应现代文明、现代科技的生活方法和方式。
(市区 吴昭立 8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