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建峰 (遂昌)
钱瓯之源桃溪,千年古村白水,一段以竹排和木排为代表的历史久远的水运史,反映了这个山区村庄的历史、文化、繁荣、变迁和演进,也揭开了江南古村落一段鲜为人知的文化故事。
龙游商帮是明代浙江大有名气的商帮之一,龙游商帮虽以龙游命名,但并非单指龙游一个县的商人,而是指衢州所属五县的商人以及“遂昌北乡”(今北界、新路湾、应村、高坪四乡镇)一带的商人,其中以龙游人最多,故冠以龙游商帮之名,简称“龙游帮”。它萌发于南宋,兴盛于明代中叶,消失于清末。在交通工具单一的古代,水运是山区地带商帮运送货物的主要渠道。
在明清时期,遂昌北乡一带,交通较为落后,道路狭窄,又无车马之便,所以水运成了各大商帮以及村民的主要交通运输工具。
“遂昌北乡”从事水运行业的人数最盛时达上千人,其中以北界镇白水村人员为多。水运的运输方式有两种:一是竹排,二是木排。竹排运输毛竹,木排运输松木和杉木。以前北乡各支流河港多石块、巨石、明礁,所以各村的雇主和排工们一到天旱水浅时,组织人手管好属于自己村里的河段。首先将河中小石块清理,其次碰到大石头,就有十数人齐心协力用大木棒或铁棍将其撬开,最后使河道港路畅通无阻,河道宽度达三至五米以上,深度达一二米以下。河水稍涨的时候称“大港”,河水较小的时候称“小港”,“大港”时放排则顺水而下较为省力,“小港”时需有人上岸用绳索牵引拉纤。
每到农闲时节,村里的排工上山砍倒竹木,晒干,堆到村口河边,排列整齐,将每根竹木的根部和梢头,用凿子凿开一个小洞以便连接,用绳索贯穿或竹木梢钉钉牢。底下一层木头称“底层木”,在原有的“底层木”上再铺上几层木头,再将以上几层木头用绳索贯穿连接,成为一个整体,使材积达十几个立方米。如果木头过大材积较多,则一层木就够了,无需再加,以防竹木下沉河中。做好了这些预备工作,到了发大水时,水势渐退的日子,排工就叫来一伙帮手一齐把竹木排推向水中。放排一般要两位工人,排头上一人拿竹篙牵引和把握方向,排尾一人拿竹篙用力推移。排工们头戴斗笠,身穿蓑衣,腰挂饭袋和斧头,一声口哨启航,向北方龙游衢江前进。
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明代伟大的文学家、遂昌县令汤显祖写下了《丁酉三月平昌率尔口号》诗:“千山一酒楼,伐木下长流。一笑游龙县,为龙向北流。”诗人在灵山港畔酒楼上看见木排漂向远方龙游城的情景。当时遂昌北乡,龙游溪口一带的商人常将大批木材扎成木排,顺流而下,诗中把一条条木排比作长龙,又与龙游县名结合起来,足见构思之巧。
从桃溪、灵溪一带现存的几个元明时期的窑址来看,昔日的乡民们很有经营的理念,他们在临水地带小山坡上造起了青瓷土窑(龙泉窑外围窑系),烧好了成品,由于走陆路瓷器较重又不易携带,便趁着钱江支流水利之便,将青瓷系好稻草再装上竹木排销往外地。可见,水运的兴起带动了山区局部经济的一定发展。
清乾隆年间(1736-1795),闽南客商在北界灵山港畔码头建起了福建会馆(又名天后宫,在今北界小学位置,1942年被日军烧毁),规模庞大,达数千平方米,用于远近客商住宿打尖和经商聚会。还有灵山港两岸林立的店铺更见证了昔日这一带水运行业的繁荣和兴盛。一部北界水运文化史,是一部劳动人民的生活变迁史。
解放后,水运行业被北界人民公社林业站所替代,实行公家统一承包制放排。上世纪中叶,山区陆续修建了公路,通了汽车,改由大型汽车运输竹木等物资,于是水运放排行业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