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创作,有时难免是沮丧的。瓦当说,类似一种失败的情绪,类似失恋、丢了钱物、考试不合格等事件引起的心理反应。不是被人群擦伤,而是被写作擦伤。
近来,我时常有这种“被擦伤”的感觉。关乎很久没有属于自己文字的出现。当然,我说的文字是以另外一种形式的出现:只属于个人的,一些来自于灵魂的,能给予自己一种愉悦的欣喜的文字。这缺失让自己感到惭愧和自责,感受到某种程度上文思枯竭的自惭形秽。这期间,我并没有放弃阅读,无论图书馆借阅的,还是自己订阅的,试图从中寻到一些启示。终于有一天,当我阅读到瓦当的文字,似乎得到了那么一点救治。
瓦当说:“信仰是最大的耐心,也是治疗沮丧症的唯一药剂,我坚决不相信一个不关心信仰的人,写作能持之以恒。”我想,创作应该是要有信仰的,在芸芸众生中,自身本已渺小得如同蝼蚁,要创作一些让人信服、认可或赞同的文字,很难有这个天赋。加上文学功底弱,创作一些哪怕能够感动自己的文字也是有难度的,更何况去征服阅读者。但是,还是要有这么一股精气神,追着赶着让自己匍匐于文字之上,努力采撷着,试图让文字成就绽放灵魂的火花,来装点属于自己的人生——如果这就是瓦当所说的信仰,我愿意自己有这样的信仰!
关于人性,他说:“我和我是两个相爱很久的人。”人,时常有两面性,也就时常有两个“我”,在“相处”中,我更愿意相信的是这么一种“相爱”的关系。活过了这么些年,等待着生命的日臻完善。在人性日趋成熟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却是活不明白。原以为秉持自己的善良,凭借自己的做人原则,坚守内心深处的安静和仁慈,定会有着简单的幸福。然而,生活却并不如想象的一帆风顺,仍旧会遭遇不测,遭遇人世凉薄。于是颇有感触:人生,难道到处在漏风?那么,选择如何活法呢?这时,另外一个“我”会及时站出来告诉我:不丢弃尊严,不放弃自我!勇敢地朝着自己想要的模样活!你看,两个“我”是多么相爱啊!艰难处互相扶持,平稳处互相勉励,朝着携手共度余生在努力。
他说:“只有居住在庭院中,我的内心才会真正获得安宁。”在没有电梯的房子选择了顶楼,寄望的就是能够拥有那么一个属于自己的庭院。这或许是中国人一种普遍的情结。于是,我不遗余力地耕耘其中,但更多时候,侍候植物的责任感远远大于欣赏它们的乐趣。于是,常寄望于有那么一些时刻:信步庭院时,有那么一些时光,让自己停下来,专注于一朵花的开放或凋谢,一棵植物的初生或死亡,从而理解时光的流逝和静止,感受止水般的内心激起的圈圈涟漪。
阅读是快乐的修行。阅读瓦当的文字,自然有着意想不到的收获。我愿意沉醉其中,更愿意因此而思考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