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丽平(市直)
小水门浮桥在我记事的时候就已经存在,因为它的边上建设了钢筋混凝土大桥,1983年被拆除。浮桥的消失没有留下太多的痕迹,不久前,我行走栈道时看到浮桥遗迹留下的碑文称之为平政桥遗址,回家查询了相关史料,那逝去的浮桥才渐渐地浮现出来。
小水门浮桥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宋代乾道四年(1168)即存在。当时的处州郡守范成大写的《平政桥记》就记载浮桥用船72艘,连续架梁36节,定名为“平政桥”,有800多年的历史。该桥先后数十次变迁,但它的建筑形式一直保留下来。我记忆中的浮桥因日晒雨淋而呈灰褐色,由木船连接而成,连接线是一环扣一环的环型铁链。靠近南岸的浮桥向上突起而形成桥拱,供瓯江航行的船只、木排通过。中间及北岸部分则是木板平趟铺设。浮桥很简陋,平铺的桥面没有栏杆,凹凸不平,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的。浮桥上可以走人、走牲畜,可以过手拉车,自行车则必须推着走。小时候的我们非常喜欢走浮桥,可以随水而上下浮动,感受水面行走的乐趣。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浮桥带来的是快乐。上世纪七十年代,老百姓家中几乎都没有浴室,每到暑热的天气,我们都是结伴到瓯江游泳消暑。每当这时,我们的首选目标就是小水门浮桥,因为这里水面平缓,不仅可以游泳,还可以借助浮桥跳水。随着一阵水花溅起,大家“扑通”“扑通”跳入水中,像鱼儿一样快乐地游着。傍晚,夕阳下,晚霞染红整个天空,映在江水上,江水一半是桔红色,一半是绿色,浮桥也变成了桔红色。而突起的桥拱部分被水南岸上的房影挡着,变成了黑色,这时就形成了一桥两色的绚丽奇观。在这里我学会了游泳,学会了跳水,更学会了亲近大自然,躺在水的怀抱中,惬意地慢慢游动着,那种感觉一辈子都不能忘记。
成长路上留下的痕迹,形成独特的情结。参加工作后,我还是不时地想起浮桥,经常一个人去走一走,看一看。它就这么静静地架在那儿,每天迎来清晨,送走晚霞,默默无闻地将一个又一个行人送过对岸。每年送走雪花,迎来春雨,不知叠印了多少人的脚步,叠印了多少车辆的轮印。桥连接两岸,任凭风吹日晒,霜打雹击,洪水肆虐,丝毫都不动摇。它之所以这样坚固,那就是舍得“放过”,不管是清清碧波,还是滔滔洪水,它都不让他们滞留,人不是一样吗?舍得放下才能真正拥有。桥也是两岸沟通的纽带,心中的桥不就是如此吗?只要多一些沟通,多一些谅解,多一些退让,生活中的一切就会变得更加美好,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会更加浓厚。
只可惜,随着时代的变迁,小水门古浮桥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而被无奈拆除。如今,浮桥已不见踪影,只留下北岸平政桥遗址怅然面对高高在上的小水门大桥。那欢乐的儿童叫喊声,那“扑通”“扑通”的跳水声,那雨中伫立的凝思再也无法寻觅,但那逝去的浮桥在我心底却是深深扎根,至今不能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