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副刊瓯江派

在人民广场触摸龙泉历史文化

  陈小龙(龙泉)

  广场的名称似乎有点俗,“人民广场”,可谓放之四海而皆准。据说龙泉人民广场初建时曾搞过征名活动,想起个既能体现地方特色文化又叫得响亮的名字,但最终却不了了之。于是“人民广场”这个设计时的暂用名就沿用至今。虽然名称少了些文化气息,但广场的设计还是颇费心思,有好几处体现龙泉文化底蕴的地方堪可玩味,在俗中透出几分雅来。

  北边入口处,是一幅浮雕版的《处州府志》——《龙泉县境图》,凹凸有致,山川河流一一毕现,其中有很多熟悉的地名,看到有一种如见故人般的亲切。有些印象却已模糊,女儿就对着“济川桥”“披云桥”向我发问,其实这就是龙泉人人皆知的“南大桥”“西大桥”,两桥历经千年,几度损毁,又重新复建。现在的桥均为解放后所建,当时为了好记,仅以方位命名,岂料传来传去,就成了约定俗成的称呼。时过境迁,其原名已逐渐被人淡忘。前几年,本地的一些有识之士曾提出恢复这些桥梁、街巷的本名,建议虽被采纳,地名办还发了文件,但效果并不大,普通百姓已叫得顺口,一时半会儿还真改不过来。

  两旁矗立着十根石柱,民间有“龙生九子”的说法,老大囚牛、 老二睚眦、老三嘲风、 老四蒲牢、 老五狻猊、 老六赑屃、 老七狴犴、 老八负屃 、老九螭吻(版本甚多,仅为其中一说),石柱上方就是龙和其九子雕饰,柱体上刻着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不同时代龙的表现方式。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国人对龙可谓是顶礼膜拜,而龙泉(原以剑得名龙渊,唐避高祖讳改名龙泉)一名和龙也有着极深的渊源,潜龙在渊,一飞冲天,其势何等轩昂!

  再往前行,是两幅图文并茂的浮雕墙,外观设计是“龙”的抽象概念,市民不知其妙,更多的说像海上的波浪,也是一趣。上面分别雕刻着龙泉历史上十件大事和十位名人,记载了从唐乾元二年龙泉置县至2009年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入选人类“非遗”等十件大事,从公元前514年的剑祖欧冶子至1928年的革命英烈季步高等十位名人。这十件大事和十位名人是在龙泉置县1250周年纪念大会时隆重推出的,评选过程也是慎之又慎,全景式地展示了龙泉历史之悠久,文化底蕴之深厚,其中关乎文化的人和事就占了一大半。令我最震惊的是:北宋熙宁六年龙泉11人同登进士榜,一个小小的县城,在全国最高规格的科举考试中能有如此显赫的成绩,自然是其他县份望尘莫及了,也足见当时龙泉读书风气之盛。南宋定都临安后,龙泉与京城相距更近,加之宋朝一直延续的“重文轻武”的习气,龙泉学子更是潜心苦读。据统计,两宋龙泉高中进士的就逾两百多人。在十位名人中最为人熟知的便是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名世的宋代诗人叶绍翁,从小学起我们就开始背诵这首《游园不值》。虽然他一生流传下来的诗作并不是太多,但单凭这一首,就足以在历代著名诗人中占得一席之地了。龙泉的文脉在宋朝之后逐渐衰微,令人遗憾!

  浮雕墙后方不远处有一尊大青石横亘在花坛中,上面镌刻着龙泉置县1250周年碑记,虽是名家手笔,我在读初稿时总感觉龙泉历史、人文、物产的部分罗列多了些,显得有些拖沓,修改后的定稿文字则简洁精炼了许多。碑记全文的内容我已记不清了,但有几句却印象深刻:“登高望远,敢话鸿图:北融长三角,南接海西区,浙闽赣边际中心城市,盱衡四境,舍我其谁?”透露出一种自信与豪放。是的,先人的历史即使再辉煌,我们也不能沉醉其中志得意满,而必须拿出自己的实力与底气,才能延续这一份荣光。

  当年申报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时,曾有专家就龙泉历史遗存实物太少提出疑义,如今龙泉市正在努力恢复或新建一些文化古迹和景点,比如人民广场就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但却不能仅仅局限于此,而要使那种无形的更深层次的文化浸润到每一位龙泉市民心中,这更加任重道远……

Copyright 2002-2021 lsnews.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丽水网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3120180016 | 浙ICP备04000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3677号
主管单位:中共丽水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丽水日报社
编辑部电话:0578-2127345
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投诉电话:(0571)88901234 手机:18806501498 传真:(0571)85175125 邮箱:zjsjx@zjncws.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 |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78-2127345 邮箱:2314875226@QQ.com
丽水日报社(丽水网)法律顾问:浙江博翔律师事务所王伟斌、蓝先锋、应相业
浙公网安备 33110202000139号

2020-11-11 2 2 处州晚报 content_232949.html 1 3 在人民广场触摸龙泉历史文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