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杂谈念白勺

我观“消费观”

  □ 本报评论员 洪盛勇

  上周,本报刊发报道《儿媳热衷“买买买”,婆婆有些看不惯》,引发了广泛关注,《钱江晚报》《潇湘晨报》《杭州日报》《温州都市报》等媒体纷纷头条转发了这篇文章,同样引起多地网友的广泛讨论。在一片争论声中,消费观一词逐渐成了关注的焦点。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在消费观上,似乎是很难统一的,但我们还是要想办法向正确的观念靠拢。中国人讲究中庸,中庸不是贬义词,这是一种最理想的状态,不偏不倚,刚刚好。正确的消费观就是刚好处于这样的状态,不落后也不激进。这样的消费观不但对自己有益,对社会也有益,两者兼顾,两方面益处都达到最大化。

  在本报报道引发的争论中,要节约不要浪费成为主流消费观念。为什么要节约不要浪费?因为节约不浪费是对资源以及劳动的尊重,更是对自己和社会的尊重。或曰,节约限制了消费,对经济发展不利。比如到酒店吃饭,我多点几个菜,虽然最后剩下了一大堆,但我花钱了,对酒店来说也多挣了钱,有何不好?实际上,并不是这么回事。一浪费,就影响了菜的价值的实现,从宏观上看,就影响了发展。再一个,你花了冤枉钱,对自己也不利。显然,要节约不要浪费,是正确的消费观,有了这种观念,节约不浪费才会被付诸行动,最终,真正使物尽所用,对自己和社会都有益。

  在家庭中,当出现不同消费观念冲突时,冲突各方要多反省。消费观从宏观上相对容易达成一致,在具体事件上,就很困难,这是因为,消费观受时代地域个人情况等等因素制约,而这些因素往往并不相同。比如对于要节约,大多数人都认可,对何为节约,不同人就有不同标准,于是,冲突难以避免。怎么办?多反省,这样,就容易发现自己的问题,就不容易固执己见,如此,就可以解决观念冲突,维护家庭和谐。

  对于《儿媳热衷“买买买”,婆婆有些看不惯》一事,有人就认为买一百多双鞋没什么,有人认为太浪费。这是各种因素导致的,很正常。婆媳之间都有自己的标准,对是否节约与浪费看法不同也很正常。关键是要多反省自身,作为儿媳,多反省,就会发现自己也许真的有点浪费,作为婆婆,多反省,就会发现自己有点苛求。发现问题,彼此理解就有希望,一方少买点,或者不把鞋子放在外面刺激人,一方则不再揪着不放,也许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

Copyright 2002-2021 lsnews.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丽水网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3120180016 | 浙ICP备04000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3677号
主管单位:中共丽水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丽水日报社
编辑部电话:0578-2127345
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投诉电话:(0571)88901234 手机:18806501498 传真:(0571)85175125 邮箱:zjsjx@zjncws.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 |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78-2127345 邮箱:2314875226@QQ.com
丽水日报社(丽水网)法律顾问:浙江博翔律师事务所王伟斌、蓝先锋、应相业
浙公网安备 33110202000139号

2020-11-10 2 2 处州晚报 content_232795.html 1 3 我观“消费观”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