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直 一言
多地火车站、机场为老年人开通无健康码通道,年轻人教父母操作智能设备的文章刷屏,“快时代”为老年人留个“慢选项”的呼吁得到广泛响应……老年人如何适应智能技术发展?这个话题备受关注。
近年来,数字应用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但对于不习惯手机支付的大爷大妈来说,每天的出门买菜有时也挠头;大家网约车用得多了挺方便,可是有不少老人不会用打车软件,在街头拦辆出租车有时要等很长时间……眼看着自己身边的生活正因为数字技术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可这些便利对自己来说却成了负担,许多老人的心里都难免有些着急。
数字化生活,更应该倡导年龄包容的风尚。部分老龄群体在适应数字时代上的吃力,一方面是因为使用技能缺乏、文化程度限制或设备不足,另一方面许多数字产品在设计中忽视老年人需求也是重要原因。我们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在线上线下日趋融合的当下,从立法规划、政府决策到产业发展都应该着眼长远,要充分保障老年人的社会需求、权利和尊严,而不能把目光仅仅停留在年轻人身上。普惠的数字技术应该促进包容、多元,这也是建设一个老年人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这就需要在科技进步的同时,兼顾消除老龄群体参与家庭、社区、社会生活的种种障碍,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便捷、多彩、温暖的社会环境。
数字没有温度,但数字背后的社会却可以有。只要全社会都关注、正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展现温情和善意,付出努力和行动,再大的技术鸿沟也不会成为难以跨越的沟通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