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新译:
言偃(子游)当了武城的行政长官,孔老师问他:“你在那里求得人才了吗?”子游说:“有一位叫澹台灭明,他不投机取巧走捷径,不是公事从未到过我房舍里来。”
解读:
今年年初,深圳一位美女副校长胡红梅人设崩塌了。她曾经被认为是“很优秀”,那么多荣誉也不能说全是假的吧?而她的硬伤是“抄袭”,就是走捷径了。
所以真正的人才一定不能去走捷径,否则就是欲速则不达。
在我们一般人眼里,所谓人才,要么文章做得好,要么武功高强,或者有管理的才能等等。而子游回答说澹台灭明是人才,而且理由居然是不走捷径、不拍马屁。
径,在当时相当于田埂,周朝井田制,与道路配套,路在井田之外,而径属于田埂,只方便农作,平时不走人,但一些喜欢抄小道的人经常从田埂穿过。
《道德经》也有“大道甚夷,而人好径”一说。意思是光明大道很平坦,但总有些人喜欢走小径,他们以为这是捷径,岂不知结果往往是得不偿失。
“行不由径”原意是走路不走捷径,引申为做人不投机取巧。
在孔老师眼里,所谓人才的第一要素是人品,能力是第二位的。
澹台灭明据说长得相当丑陋,欲投到孔老师门下,孔老师开始还不想收他。以至孔老师后来感叹说:“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这个子羽就是澹台灭明。后来他来到了江西南昌一带讲学,从者甚众,多的时候学生超过300人,是孔子学生中唯一到江南并给江南一带开文明之先河的人。
《史记》中《仲尼弟子列传第七》记载:
澹台灭明,武城人,字子羽,少孔子三十九岁。状貌甚恶。欲事孔子,孔子以为材薄。既已受业,退而修行,行不由径,非公事不见卿大夫。南游至江,从弟子三百人,设取予去就,名施乎诸侯。孔子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江西有个县叫“进贤”,地名就是纪念澹台灭明而取。去年,我专门去南昌想找一找澹台灭明的遗迹。可惜历史太久远,现在除了“绳金塔”广场上有一尊雕像,孔庙里陪祀孔子的雕像外,没什么痕迹了。
所以,做人一定要踏踏实实,做学问一定要一步一个脚印,尤其不要去巧取那些名不副实的荣誉。胡红梅现在一定后悔万分了吧。
(卢朝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