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洪盛勇
本报报道,《2019年浙江省全民阅读服务发展报告》和《2019年浙江省居民阅读指数调查报告》近日发布,报告显示,我省成年人年均在纸质图书、报纸、电子书方面的阅读量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纸质图书阅读量为5.32本。
年均5.32本,高于全国年均水平,这是值得骄傲的。当然,也不能过度骄傲,毕竟,这只是年均数据,并不代表所有人都阅读了这么多书,很可能是有人读了几十本,有人一本都没读,也就是说,阅读的普及可能并没有真正在面上铺开,没有形成全民阅读之势。如果是这样,那就不能太骄傲。
阅读有什么用?阅读可以获得知识。除此,阅读更可以提升思维能力。对于前者,几乎人人皆知。详细说说后者。
我们都知道,阅读实际上就是一个信息转化的过程。写作者通过自己的写作,将事物转换成文字。而读者则通过自己的阅读,也即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再创作,把作品重新转换成事物。至于转成什么样,就看读者的思维能力了。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原因就在每个读者的接收能力也就是思维能力不同,作者心中的哈姆雷特只有一个,读者却读出一百个,这是阅读有意思的地方,它在调动你的思维。如何接近作者那“一个”,这里有一个思维能力提升的问题。这种思维能力的提升就需要不断阅读,通过不断阅读,不断运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自己的思维能力会不断提升。现在许多人习惯于看视频。看视频不是不行,但与阅读相比有一个弊端,就是留给观众的动脑空间十分少。这就会出现一个问题,视频看了一大堆,但大脑基本处于懒散的状态,思维能力就很难得到提升。有人说,刷了一天抖音,脑子一片空白,就是这个道理。
阅读,最好是深阅读。所谓深阅读,就是深入地读,读深入的。深阅读的好处是,可以真正让大脑动起来,扎扎实实获取信息,还锻炼思维能力。现在许多人都处于浅阅读状态,看书随便翻一翻就扔一边了。手机倒是看得多,眼睛一天基本都盯着手机屏幕,看什么?看零零碎碎的东西。即使看这些零碎,也大多蜻蜓点水,扫一两眼就过。一年下来,用眼过度了,似乎也没什么收获。当然,也有不少人坚持深阅读。著名杂文家徐迅雷就是这样,每年都要读许多书,所以,思维活跃,知识渊博,写起文章得心应手。
多说无益,还是找点时间,多读点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