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许多诗人,不但具有满腔的爱国情怀,而且还有过军旅生活的经历。在血与火的淬炼中,他们的人生,坚强刚毅,丰富多彩。他们的诗词,或刀光剑影,寒气逼人;或壮志冲天,豪情万丈,全都给读者以奋进的力量和艺术的享受!
唐代卢纶曾任元帅府判官。他的边塞诗写得粗犷雄放,极有生气,为同时代其他诗人所难及。请看他的《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首句写将军在幽暗的深林夜猎。当时天色已晚,一阵阵疾风刮来,草木为之纷披。“林暗草惊风”,着一“惊”字,让人自然联想到其中可能有虎,渲染出一片异常紧张的氛围。次句写射。作者不言“射”而曰“引弓”,既是出于押韵的需要,更因为“引”是“发”的准备。在一“惊”之后,将军随即搭箭开弓,动作敏捷有力而不仓皇,形象鲜明,极具气势。
后二句把时间推移到翌日清晨,将军搜寻猎物,发现昨夜中箭者非虎乃石,令人读后惊叹不已;原来箭杆尾部装置着白色羽毛的箭,竟“没在石棱中”,可谓入石三分。时间、场景的变化,使情节更为曲折,更富有戏剧性。这种神话般的夸张,为诗歌形象涂上了一层浪漫色彩,读者只会信其真,不会疑其假!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爱国诗人,也是一位抗金名将。他年轻时就力主慷慨报国,把消灭入侵之敌、收复沦陷国土当作自己人生的第一要旨。但是由于抗敌理想屡屡受挫,所以他的大量诗歌,既表现了昂扬的斗志,也倾诉了深沉的悲愤。七律《书愤》正是这类作品的典型代表:“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题目“书愤”,意为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其中颔联撷取了瓜洲渡、大散关这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尾联以三国孔明自比,仰慕和悲叹之情交织在—起,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这首诗意境开阔,感情沉郁,气韵浑厚。
辛弃疾系南宋官员、将领、豪放派词人。他的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将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都寄寓自己的作品之中。其词题材广泛又善于化用典故,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请看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是辛弃疾寄给好友陈亮(陈同甫)的一首词,上片写军容的威武雄壮。下片前两句写义军在作战时,奔驰向前,英勇杀敌。“了却君王天下事”,指完成恢复中原的大业。“赢得生前身后名”一句说,我要博得生前和死后的英名,表现了作者奋发有为的积极思想。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这首词气势磅礴,充满了鼓舞人心的壮志,能够代表作者的豪放风格。
直到暮年,辛弃疾仍“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的结尾,还发出了“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感叹,其报国之志,愈老弥坚!
(市区 徐龙年 7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