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一生酷爱学习。他出生在贫苦的农民家庭,小时候没读几年书。17岁参军,在部队进了卫生学校学习,当了一名军医。后来转业到了遂昌的一个单位做厂医,也许和他的医生职业有关,必须不断地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听我母亲说,我父亲常常看书到半夜。记得在我四五岁时,经常在星期天,父亲牵着我抱着弟弟到街上的公共阅览室去看报纸。父亲还写得一手好字,单位里经常让他写横幅、标语等。他对我们姐弟几个教育甚严,我们读小学的时候,父亲几乎每天晚上都陪在身边辅导我们学习。父亲的言传身教对我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我外出读书毕业后来到丽水工作,和父亲相处的时间也少了,我探亲回家时,父亲问得最多的是我工作方面的事情,同时关心我政治上的进步,问我有没有入党?父亲告诫我们: 工作和学习上对自己要高标准要求,生活上要低标准要求。他自己在生活上是个非常勤俭的人。
父亲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医疗事业。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单位几百号人就他一个医生,经常在下班后或星期日,病人到家里找父亲看病,甚至有人半夜敲门找父亲出诊,他都毫无怨言,无私奉献。父亲学的是西医,通过自学,也会一些中医诊疗,比如开中药方、针灸、拔罐、切脉等等。
父亲退休后的唯一爱好就是看书读报。把报纸上的好文章剪下来,分门别类粘贴在本子上。用美术字写的家训和人生箴言挂在墙上,好让我们随时看到。还经常督促和辅导孙子学习。
父亲说:人要活到老学到老。他已做到生命不止,学习不止。2010年国庆节,85岁高龄的父亲住院。我陪他到病房走廊走走,他看到病房入口处的“三病区”几个字,对我说:这几个字写得真好,你看这个“三”字,第二横要比第一横短,第三横比第一横要长,如果三横一样长就不好看了。当时我的心里升起了对父亲的敬佩之情,我在想自己为什么写不好字,是因为我没有父亲那种认真仔细、孜孜以求的态度。
而今我已步入花甲之年,我要学习父亲勤奋好学的优秀品质,坚持看书学习,让自己的晚年生活过得有意义。
(市区 田毅勤 6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