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古镇要启动老街治理,振兴文化旅游,于是我重走了一趟伴我长大的古镇,感到既熟悉又略带陌生,迈步带有岁月痕迹的条石老街,脑海中便有电影画面般的浮现。虽然街上已没有了昔日的热闹,带有飞檐的老屋和“瑞应古里”的城门也显得有些冷清,少数开着的店面也只有几个老年人在门口闲聊。街道和老房子有些破败,但基本上还是原貌,店面也还有很多用着老店门,这种店门上下有槽,开、关门时要将一扇扇木头做的门板依次退出或推入,叫“退店门”和“上店门”。
本地人叫古镇为“旧市”,街道依松阴溪而延展,呈工字型布局,临溪面有很多吊脚楼,因为以前松阴溪经常会发大水。从“城头表”到“下街脚”整个主城区约有五里(“表”是当地话“梢”的意思,也就是“头”),主要有上街、下街和前街、后街,中间横着的一条就名副其实地叫了横街,各种摊铺也都集中于这个区域。上、下街和前、后街之间分别有多条弄堂相通,由此方便了许多。弄堂名有以当时交易货物类别取名的,如烟行弄,鸡行弄,草纸弄等;也有以弄的湾数而取名的,如十三湾弄等等,所以这些弄堂都有着农贸文化的历史意义。十三湾弄是我们小时不知数过多少遍的弄,每次放学回家经过时都要数着湾而穿行,后来带老婆回老家时也没忘记叫她去穿穿这些弄,数数弄里的湾。
横街中“水弄头”到“观门口”段是最为热闹的。“水弄头”是原来的码头,当时的木桥也是从这里开始架设的,桥是双向的,一条去往对面的筏铺村,一条是往回的,如现在划着分道线的公路。“水弄头”周边开有很多商店和各种小吃摊,灯盏盘在油锅里吱吱地叫着、光饼在烤筒里的噗噗声,都散发着诱人的香气,特别是镇上的馄饨,皮薄得可以看到里面的馅,与“肉燕”一般,每次去仍是要吃上一碗解馋的。还有一家卖酒的店,柜台上摆放着一个高高大大的铜壶,底下烧着炭火,黄酒从上往下一过就热了,要烫一点就多过几遍,比现在用微波炉还方便环保。冬日里父亲常叫我去打黄酒,酒烫好后将瓶子放到棉袄里头赶紧跑回家,生怕凉了。那时的国营饮食店是古镇上最好的面食店,记忆特别深,店门口整天总是有一大锅不知下过多少碗面和馄饨、散发着带有碱味的老汤烧着,老远就可以闻到,直勾你的胃。家中有老人要吃或是客人来了就要去端一碗,当然我们是极少能吃到的,特别是看到面条和馄饨烧好后,店员都要用一根长竹签在一个瓶子里蘸一下,然后在碗里划一圈,更是感到好奇,多年后才知道那是店家泡的味精水,当时这种东西是很稀缺的。
古镇有着1800多年的历史,曾经是县治之地,后因避水患而迁移,所以变成了“旧市”,亦是古老的城市,所以后来叫了“古市”,2014年被列入全国重点镇。每逢农历带四、九的日子,是镇上的“行日”,这时周边乡村的人都要到“街路”或“旧市街”去“过行”,横街周边就是人挤人的热闹,各种农副产品应有尽有,各取所需,尽显富庶粮仓之地的风貌,可以说是传统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博览会。
现在古镇上已有几条新街,商铺也基本上都集中在此,老街就显得异常冷清,还“旧市”依旧风貌,让游子、游客在走一段老街、吃一碗馄饨中感受“旧市”是我的期盼。
(市区 王杰农 6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