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生下,就注定死。这是任何人无法避免的自然规律。但对此人们往往不愿提起,甚至“谈死色变”,忌讳不已。尤其老人更不敢正面谈论此事。本人持与此相反的观点,大大方方地谈论一次“死亡”及其后事安排,期望引起同龄人关注。
破除旧观念,顺其自然,不忌讳。既然是客观存在的避免不了的规律,只要人在,就有死亡,是正常现象,谈死谈后事,就不必惊慌,无需躲躲闪闪。“死”不过是时间迟早问题,应破除“谈死色变”旧观念,顺其自然,大大方方地对待,明正言顺地安排。
积极应对,主动作为。大大方方谈死谈后事,并不是消极等死不作为。莫道夕阳下,晚霞尚满天。人生晚年,生活天地仍然很广阔,养生延寿大有作为。把握人生“第二春”,把老年当作青年过,踏踏实实过好每一天。每一天过好了,就赢得了时间,延长寿命就有了基础。笔者尝试“应对之道”,最重要在于坚持运动锻炼不放松。长期形成的“必修课”,绝不因为年事高,以为“船到桥头,车进站”,而有所动摇以致放松,往日怎么锻炼照炼不误。每天床上按摩、床下保健操等项目一个不少,一项不漏,保证每天一个半小时,从不放松、马虎,“混一天过一天”。其次,坚持膳食养生,按谱作餐,依餐进食。已被实践证明效果好的食谱,不变形不走样。其三是一切好心态和好习惯,诸如平静面对人生,坦然生活,每天定时用餐、睡觉,定时排便、喝水等,不受任何影响,始终坚持到底。
诸事早安排,有备无患。人活一生,总有些事需作了结,有所交代。曾听人说,一老者借给朋友一笔钱,既未留下什么证据,也未与子女说起。后老人突逝,此人贪心隐瞒,结果一笔数额可观的钱,终被侵贪。此事说明,若告知子女,就可能避免此类事的发生。笔者备有一本记事本,所有“后事”均记在本子上。以为大抵有以下几类:(一)遗产遗物继承。现有两套房子,一套为现住房,另一套是老家祖房征用后,优惠价买回的纪念性“留根房”,均已由三个子女领证继承。没什么贵重物品,老伴用过的几件金项链、手链、戒子等,已存放小女儿处。两个女儿和媳妇一人一份(折价补平)。(二)遗嘱遗言,精神传承。本人一生从事文字工作,喜欢动笔。退休后回顾反思,所得所失,所感所悟,总结出了“心要正,事要干”的做人做事“6字经”和“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从政,心口一致待人”的“24字处世格言”,并撰写了百余篇、数十万字回忆性文稿,编印成《轨迹》《余晖》《回归》《初心》等4本小册子。另有几十年在报刊上登载的样稿,装订成17本,同时留存传之于世。(三)亲情友谊,完满收官。弟妹等几个亲人当面谢别;几个要好的同事、同乡,或当面、或电话谢别,表示完满收官。(四)丧葬从简。死后不向遗体告别,不送花圈,不开追悼会,不收礼。公墓留个骨灰盒席位足矣!(五)其它需了结、交代之事。家中资料、书籍、证件等,退休后已整理,几十年秘书、记者工作留存的“工作笔记”“采访本”及数十张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奖状(包括子女“三好生”奖状),各种作品获奖荣誉证书和部分方志书籍,已赠档案馆(尚存几本荣誉证书,有待子女捐赠档案馆)。另有清代版《红楼梦》4卷,比较珍贵;记录一生及家人生活的相册数册,具有纪念意义,均由子女珍藏。
年事增高,一切力不从心。此文作为一生笔耕的最后一篇。诸事安排妥当,无牵无挂。此举可能对延年益寿还会有些好处。但对一生热爱笔耕的老人来说,没有到了确实不能动笔之时,搁笔是不可能的,只有顺其自然了!
(市区 蔡德邻 8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