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田县油竹小学 徐冠微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实施个性化阅读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要选择阅读内容,按照自己的阅读方式进行阅读。阅读,插上了个性化的翅膀,学生就会尽情地遨游学海,享受学习乐趣,产生独到体验,发展批判思维、创造能力。那么在具体的个性化阅读中,又该如何进行呢?以下是笔者的粗浅想法。
质疑问难如何个性化
古人云:“学贵有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打破了课堂教学中师问生答的坚冰,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位置,激发了他们探求新知的欲望,并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也经常发现,师生的疑问很多时候是无疑而问。如《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学完小壁虎向小鱼、老牛、燕子借尾巴,课时结束时老师会说:“那小壁虎到底有没有借到尾巴呢?我们到下节课再来学习。”颇有点“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味道。殊不知学生对课文内容早已了解,谁还不知道这个呀。也有的教师让学生自己提问,“课文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然后归纳学生的疑问,分类解决,有些直接解决,有些延时解决,增强了质疑的实效性。
学习过程要个性化
在新课标的倡导下,个性化学习越来越被我们所重视和运用。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更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选择。在教学实践中,学习过程的个性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跟谁一起学:如我们在教授《去年的树》一课时,在指导朗读树和鸟儿的对话时,请学生说说你有像树和鸟儿一样天天在一起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吗?请你在班级中找一个你的好朋友,读一读树和鸟儿分别时说的话。孩子们兴趣盎然,读得津津有味。在学习鸟儿和树根、门、小姑娘的对话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学,可以自己一个人学,可以同桌分角色学,可以四人小组学,可以找老师学。学完了,可以加上自己的想象,把这个场景用表演的形式再现出来。
具体学些什么:人们总是带着一定的目的去阅读,总是围绕着目的,凭着个人爱好、阅读经验对读物实行选择性阅读。在教学中,教师要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选择自己喜爱的学习内容。
要怎么学习:学生根据各自的爱好、习惯不同,他们有适合自己的个性化学习方法。新课标要求还给学生自选学习方法的权利,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毫无疑问,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胆放权,还他们一个宽松自由的小天地,让他们自主学习,自主感悟,自主体验学习的乐趣。
感悟体会学习的个性化
《课程标准》中的阅读目标特别强调读者的个性体验。如“有自己的心得”“通过自己的思考”“说出自己的体验”等。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感悟角度等的不同,学生的感受自然有区别。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的体验与感悟时,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反应,要重视学生富有个性化的感悟与体验。
当然,阅读教学实施个性化的前提是教师具有个性。个性是标志一个教师教学成熟的基本要素。每当我们提起那些教学一线的特级教师,首先的印象是他们的教学个性。于涟的深情、魏书生的民主、吴非的硬气、窦桂梅的激情与深度等,这些多样的个性是他们在长期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个人“身份证”。因此,我们教师应当在平时的教学中着力历练自己的个性,力求形成属于自己的教学“身份证”,这样才能推进阅读教学个性化的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