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洪盛勇
本报2019年度新闻回顾中,有一个关键词是“最多跑一次”。
2019年12月,丽水机关内部“最多跑一次”改革入选“2019中国改革年度十佳案例”, 并被授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地方全面深化改革调研基地”。近年来,我市以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撬动各项改革。高标准推进群众、企业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改革,1378个事项实现一窗受理、全域通办。
由“最多跑一次”,想到另一个词,叫“最多问一次”。何为“最多问一次”?完整的意思就是群众找政府部门办事用不着问来问去的,最好是问一次,就把情况问清楚了。让群众“最多问一次”,可以省去群众许多波折与成本,最终,群众自然就可以更好地办成事了。
如今的时代被称为信息爆炸的时代。因为手机、新媒体、互联网等等的推波助澜,信息几乎到了无处不在的地步。但实际上,你以为信息无处不在的时候,却经常发现,自己真正需要的信息却很缺乏,自己是无知的,自己是信息饥渴的。这样的信息无知与饥渴在需要找政府部门办事时,就显得更突出。但事还得办呀?于是就得先问。但是,往往这里问那里问,就问成了刘欢的那首歌——《千万次的问》。由此,你消耗掉许多精力和时间,还可能无法实现办事上的“最多跑一次”,心里不是滋味。
让群众“最多问一次”,需要提供好的咨询平台。这样的平台最好要方便,群众触手可及,内容则系统丰富。比如利用互联网,依托新媒体等,以地方为单位,把各部门集聚在一起,建立信息咨询平台,提供及时完整的信息服务。有了这样的平台,群众就不至于像无头苍蝇似的到处打听,一次次找人,一次次问。
在许多政府部门,咨询的平台是有的,比如网站、热线电话,但往往“年久失修”,形同虚设。问一个问题,几个月都没有回复;有的接受咨询的同志,则话说半句,弄得对方一知半解,云里雾里。如果有便捷的平台,问的次数就会大大减少。
有了好的咨询平台当然还不够,还需要想办法让更多人知晓平台。不然,平台还是可能发挥不了信息中介作用,群众还是可能在寻找信息的路上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