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为止,陆春祥推出的“笔记新说”已经结集六部,《袖中锦》则是最新的作品辑录。《袖中锦》所收纳的篇章是一种现代装的古代戏,在这里戏码或戏份古今一统,然而在构造模式上,却经过了现代的改造。恰如作家之自叙,“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那些笔记作家,在用毕生的经历,告诫我们,谆谆教导。因此,历代笔记里,现实的影子、甚至我们自己的影子也无处不在。”
作为笔记的笔记,再加上作者陆春祥本身就具备深厚的杂文功底,使得《袖中锦》中少许作品具备了杂感的风味和调子,如《关于秦桧,怜悯一下都不行》《科考案中案》《年羹尧的罪状》等篇目,皆有着讽刺和批判的指向。不过,从总体观之,这部集子归入笔记体随笔较为合适。在体例和结构上,与近些年来盛行的文史随笔有所区别,与五四时期产生的随感录倒是更为接近,因此,定位在随笔层面更为贴切一些。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笔记作品浩如烟海,要做到化古为今,阅读的功课就成了前提式的存在。毕竟,作者在处理上并不局限于某一则笔记的现代解读和阐释,而是采取了窜烧式的笔法,将不同来处的笔记材料加以剪裁,这就意味着作家需拥有巨量的记忆储存。如此,方能够掬江河湖海的水滴入碗,然后在一个平面上,提炼出一个共通的主题。此外,笔记虽然能够为当下的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但对于散文的处理方式来说有两项限制性的因素,一则为道德训诫的内容过于突出,仁义礼智信的儒家人伦体系,或者包裹劝善惩恶的导向,甚至还包括因果报应的迷信内容。习焉不察的情况下,容易被文本中潜藏的导向带乱了节奏;另则就是离奇化的情节形成的故事性要素,它们有利于小说文体的生发,却不利于以经验判断和识见见长的散文随笔。针对上述的限制性要素,《袖中锦》在两个向度上加以规避,进而完成笔记的现代性书写。一方面,注重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开掘,借以凸显笔记体随笔眼界的开阔和见识的深化。像两宋都城的洗浴之风,公共卫生和个人卫生的水平,皆遥遥领先于当时的世界,小中见大,可见中世纪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而《笔记中的医学》这一篇,堪称这部集子的压轴之作,不仅容量大,包含8个小节,且汇聚了接近二十本古代笔记的相关记述,大名鼎鼎的《酉阳杂俎》《梦溪笔谈》《搜神记》《博物志》皆囊括其中。而且分量也足金足赤,从中医药的历史,到正方偏方,再到因病而避祸的故事桥段,等等,洋洋大观,不仅谈到了疾病与肉体的关系,也深入到疾病的意象化层面,即历史与人文的葳蕤之处。另一方面,作家自觉切除了笔记材料的道德脉络,通过串烧式的写法,围点而打援,这个基本点位就落在人情世故通透的理解之上,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因此,在《袖中锦》中,你很少能读到对个体人性的解剖,作家主要还是在群体属性上发力,进而实现某种同构和共情。《程明道巧断案》中的为官之道,《另一种药谱》中的为学之道,《姜八郎逃债》《刘道原的人生检讨书》等等的为人之道,皆能看出作家补济世道人心的谦谦之风。尤其是涉及为人之道的篇章,数目甚多,慎思之后,方能明白作家劝谕的苦心。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大诗人白居易对杭州的钟情可见一斑,毕竟,他曾做过杭州地方的最高长官,有长期居留的经历。作为杭州人,陆春祥似乎对杭州也独有偏爱,这部集子中涉及杭州的材料颇为丰富,一方水土形成一方人文,大体如此罢。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