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在每一个蛙声一片的夏夜里,爷爷与我一起乘凉,他总是凝视着我,一遍遍地喟叹:“你赶上了一个好时代,一定要好好读书啊。读书多的人,总是有一种很好的气质。”他总是喜欢对我念叨着:“腹有诗书气自华。”也许在每一次梦呓里,他已将少年时的理想实现。
刚能识字时,阅读的习惯就悄然蛰伏在我身边。亲戚送了一本《成语故事》,我望着扉页上的几枚字,一阵淡淡的欢喜在我的心田里生根,在尘埃里开出花来。我看过的第一个故事叫“孟母三迁”。密密麻麻的字看得我头晕,我将双眼凑近书本,细细地对着上面的拼音,逐字朗读。渐渐地,我好似也要融化在这严厉而又绵长的母爱里。一位孀居的母亲,要独自抚养年幼的孩子,其间几多苦楚和磨难,罕有人知。我忆起前不久因不愿吃饭而被母亲训斥了两句,便不住地磨牙愤恨,不禁有些自惭。在我的阅读启蒙里,我第一个学会的是孝顺。
三毛是我第一个喜欢并炽爱的作家。她是一个极其罗曼蒂克的女子。第一次读她的书,是《撒哈拉的故事》。我当时暗想,怎么会有如此浪漫的人。她的自由与随性,是揉进骨子里的。漫天黄沙好似也甘愿做她的裙下之臣,她是绿洲中最澄澈的一眼泉水。一个真正浪漫的人,并不只是享受浪漫,而更在于制造浪漫。她用笔书写了画,却比画更娇嫩、动人。我最喜欢的是她的一篇《荒山之夜》。她总是不在意别人的看法,从不认为人与人之间有等级之分。每每读至此篇,我总好似在划桨,向青草更青处漫朔。在每一个孤立无援的夜里,我在黑暗中寻着光,一次次的挫败如梦魇般缠着我,我好像听见她在我耳边低语:“生命短促,没有时间可以浪费。一切随心,自由才是应该努力去追求的,别人如何想我,便是那么的无足轻重了。”
今日语文课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谈及第三间小屋时,我的脑海里迸现出三毛的身影。人生是由太多的无奈与苦楚拼凑的,每个人都不是一个个体,肩上担负了太多责任和希冀,很多时候,我们活成了他人希望的样子。感谢三毛,教会了我做自己,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间,能有一方小屋容纳自我,让我在最迷茫时看一看真实的我。
后来,我还爱读张爱玲、余华、贾平凹……他们用最真实的笔墨,渲染出一个爱恨分明的世界。我看他人的故事,为他人流泪,却感怀了自己的境遇。我渐渐明白,他们写的书,皆是自己心情的映射。是对命运的不妥协,是在逆境中激流勇进,是对时代的一种大无畏的批判,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我在一个个方块字中成长,谙悟人生真谛。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与爷爷的容颜一样植根在我心中,伴我走过春夏秋冬,在风雨中砥砺前行!
青田县伯温中学904班 余小红
指导老师 张旻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