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必读书单”兴起,各类阅读榜单层出不穷,源源不断地向读者运输书籍信息,并为此标榜“人生必读”“走向成功必读”等。
可事实真是如此吗?人生必读的书,真的有读的必要吗?读完走向成功必读书单,真的能走向成功吗?答案自然是不一定。我想,书籍只是生活与理论的对接,而人生却是生活与实际的交集。
朱熹一言广为流传:“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确实如此,一本好书的字里行间藏着一位学者的阅历与思考,细细咀嚼即可尝出些滋味,以此作为人生佐料。但再看这话,着重于一个“善”字。何为善?不仅是细读精读,更是挑选适合自己的来读。生活千种面孔,每人所见皆不同。而经历的不同会造成境界与个性的迥异,以至于不同的人所接受和喜爱的类型也有所差异。
上世纪的巨作《百年孤独》风靡至今,在学术界几无差评,可马尔克斯高深晦涩的文笔与紧凑复杂的剧情令许多读者无法进入文中世界,而勉强打开阅读通道的读者,最终又有几个能领悟到魔幻世界以外的内涵呢?
再反观如今盛行的各类必读榜单,评选的标准无非是少数权威专家点评或部分读者调查,并不能细致到每个人。它不会考虑到让外国人去了解《菊与刀》是否会难懂,亦不会在意读了《傲慢与偏见》后的大多数读者,只懂得感叹达西和伊丽莎白的爱情而忘记了此书真正的意义。因此,若想找到一本可以为己所用所吸收的书,应当先从自己的生活入手,根据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经历找出与书籍贴合的缝隙,再用恰到好处的知识来填充,而不是在网上搜索了必读书单后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往脑子里塞,全然不顾消化与否。当然,必读书目的存在也是有价值的,读者可以当之为阅读范围,再一本本地筛选,以便更快地找到自己心中的人生之书,节省了许多时间。所以,在面对五花八门的“必读书单”时,我们应用之,而非为之用。毕竟各类奖项能准确无误地判定一本书的文学价值,一本书的实用价值却是要与生活相连。在这个信息爆炸、文化荟萃的时代,我们更应慎读、慎思。慎于阅读,不随波逐流,不因大众倾倒而丧失了自己的立场,方能在茫茫书海中淘得几本属于你的书;慎于思考,读书而思之,思文而用之,才可使人生厚度愈增,广度愈增,深度愈增,犹如好书一本,至后而哲,品之而沉。
景宁中学高二(四)班 张 玥
指导老师 孙伟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