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田县腊口铁资中学教育集团 陈曙虹
我是一名数学老师,经过多年的实践,我觉得在低年级数学教学实践中,顺应学生心理活动规律,把数学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心理特征相结合,充分挖掘教材,领悟教材编写意图,把握教材要求,让学生通过“比、量、拆、剪、拼、摆”等操作实践活动,把操作、思维与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更能促进学生主动学好数学。
动手操作理解数量关系
低年级学生受年龄、知识以及生活经验的限制,对教材、练习中的文字或图表的理解能力比较弱,解决问题就成了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难点。
比如,在教“两数比多少”时,教师指着一个学生文具盒里的5支铅笔,说该学生的铅笔多。话音刚落,学生纷纷指出:“他的5支铅笔算多,那我文具盒里的8支铅笔算不算多呢?”“我还有10支呢!”甚至有学生指出:“老师,你应该说谁和谁相比,才能比较出谁多谁少。”
一个简单的问题就让教师了解了学生的学习起点。紧接着,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得出:“多、少、高、矮、同样多”都是相互比较而来的,都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在操作环节,让学生先摆好5个圆形片和5个方形片,然后再让学生摆上2个方形片,把同样多的圆形片和方形片遮住,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会说遮住同样多的5个圆形片和方形片后,方形片比圆形片还多了2个。再问学生“较多的方形片可分成哪两个部分,怎么求多余部分的方形片数,又怎么求较少的圆形片数?”让学生通过操作理解数量关系。学生理清了数量之间的关系后,就会用“11-8”算出淘气比笑笑多画的花的朵数。在操作的基础上,学生掌握了分析思路,理解了数量关系,很快就得出了解题方法,自然也激发了求知欲望。
动手操作掌握数学算理
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于抽象的知识还很难理解。因此,教师要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充分利用课件等工具从数的方面分析进行抽象思维的培养,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学具操作,顺利掌握数学算理的思维过程。
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时,出示题目“25-8=?”并提问:“这道减法算式和上节课学习的减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学生观察、思考后,会说这道减法算式中的“5-8”是不够减的。这时教师就可安排学生拿出小棒,小组合作研究“25-8=?”,由小组长分配合作研究任务、组织合作研究活动。
交流研究成果时,一般会得出两种说法:①摆出2捆再加5根的小棒,直接从一捆里面拿出8根;②摆出2捆再加5根的小棒,将其中一捆小棒分开,拿出其中的3根与5根放在一起就是8根,然后再把8根拿出。通过操作,让学具和算理充分结合对20以内的加减,学生很快就掌握了。不仅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更提高了教学效率。
动手操作促进主动学习
为学生创设一个操作实践的时空,让学生在动手摆一摆、分一分、折一折等活动中探索新知,发现规律,运用规律解决新问题,学生在获取新知的同时也学会了数学学习。
如教学“分物游戏”(平均分)时,教师先出示“4个桃子要分给2只猴子,有几种分法呢?”让学生用2个圆片代替2只猴子,用4根小棒代替4个桃子,自己分一分。
交流学习成果:分给左边的猴子1个桃子,分给右边的猴子3个桃子;分给每个猴子2个桃子;分给左边的猴子3个桃子,分给右边的猴子1个桃子。
“如果把这三种分法分成两类,你会怎么分?”学生讨论后发现分成两类的标准就是分到的桃子是不是一样多,于是得知,分到一样多的,叫做平均分。
借此,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各种不同的分法,对于有道理的分法,教师都要及时地给予表扬,这样,学生主动探索、合作学习的劲头更足了,从而深深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无穷魅力。
所以,我觉得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经历“操作(小棒)——发现(问题)——理解(算理)——概括(算法)”的过程,能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