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范仲淹,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之所以然者何?我觉得主要不是因为他任过宋朝宰相,而是由于他写过《岳阳楼记》,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至理名言!
自宋以来,方家对《岳阳楼记》的美评一直不绝如缕。笔者虽然也曾不揣浅陋,以《千古传颂忧乐歌》为题,撰文发表于首都某报,但深感在前人基础上继续挖掘新意之难。然则,作为著名文学家,范仲淹的贡献难道仅止于《岳阳楼记》吗?非也!本文拟选取范公的三首诗词,略作阐述和评介,与老年读者分享。
先看他的五绝《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作者在江边饮酒品鱼、观赏风景的时候,看到在风浪里起伏的小船,由此联想到渔民打鱼的艰辛和危险,情动而辞发,创作了这首言近旨远、词浅意深的《江上渔者》。
首句说江岸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他们在干什么?自然引出了第二句,原来他们的目的是“但爱鲈鱼美”。但爱,即只爱。然而,有谁知道捕捉美味鲈鱼的不易?有谁体察捕鱼者的艰辛?于是,作者用三四两句展示了一幅生动的图画:一叶扁舟,出没在惊涛骇浪之中,渔民们时刻都有丢失生命之虞。那么,他们为什么要冒这么大的风险?诗人没有明说,便戛然而止;而读者已经能够体会到作者的弦外之音了——渔民们是为了维持生计,为了全家人的“身上衣裳口中食”;鲈鱼之美,完全是靠渔民之苦、渔民之危换来的啊!这种言尽意不尽的手法,使该诗含蓄隽永,耐人回味。作者希望藉此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体现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再看他的七绝《书扇示门人》:“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地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 一派青山风景恬静优美,前代人留下的田地已经被后人占有了,但是现在的占有者切莫过于得意,因为任何人手中的田产,终究还会成为再后来者财产的。
这首诗明白如话,几乎全用浅近的口语写成,在平淡流畅的语言中说理,却意蕴深刻,反映了宋代哲理诗的主要特点。人生有涯天无涯,山河依旧人更替,得失常常相互转化,不可能永远不变,田产如此,权势亦如此!今日之得,往往会变成明日之失,事物总是按照自身的客观规律发展变化着。范仲淹提醒众人“休欢喜”,正是看到了“得”的背后所蕴含的风险;一方面教育人们要居安思危,一方面也勉励众人,千万不要被眼前暂时的失败所打倒。
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也相当有名:“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已然紧闭。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我未能像英雄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后刻石燕山,故还不能早作归计。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将士们却不能安睡:无论将军还是士兵,都白了鬓发,泪满衣襟!
这首著名的边塞词,音韵安排规整,全词都押一七韵,而且一押到底,让人平添美感。词中爱国激情和浓重乡愁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既渴望为国建功立业,又深切思念家乡的复杂矛盾情绪。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景物描写、气氛渲染委婉地传达出来的。综观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鲜明生动。作者凭借耳闻目睹和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自己及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市区 徐龙年 7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