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洪盛勇
这是一件看起来很小的“大事”。
市民谢女士打车时没有带钱,手机又恰好没电了,无法支付13元车费。于是她把手机号码留给出租车司机,让司机晚些时候联系她转账支付。可是,一天过去了,谢女士始终没有等到的哥的电话,这可把她急坏了。她在朋友圈发布了一则寻人启事,寻找的哥。最终,的哥找到了。
13元车费,多大点事呀,付不了就付不了了,又有什么关系?也许有人会有这样的想法。真的没关系吗?非也。
我们都希望社会越来越诚信,而诚信社会的建设,就非常需要这样的诚信小举动。社会是由一个个小的细胞组成的,而一个个诚信细胞,最终可以构建起诚信社会。诚信小举动往往具有不可小觑的大能量,足以推动自己、感染他人在诚信道路上奋力前行。
刘备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却常常忘了这样的提醒,特别是在诚信方面。比如借书,说好几时还,结果一去不复返;比如与朋友约会总是迟到。这样的小事很多很多,似乎也没多少不妥,很多人都习以为常。但实际上,长此以往,慢慢累积,人的诚信意识就会被渐渐消磨,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就会逐渐削弱,最终,小事变成大事,整个社会也就会失去诚信。
回头看13元车费事件。13元真不是什么大钱,但与诚信挂钩,就不是小钱。谢女士守信了,起码有三个好处。对谢女士,可以激励她在更大的考验面前,继续做出诚信之举;对的哥来说,可以鼓励他继续给予他人信任;对读者来说,则收获感动,有希望加入诚信行列。
诚信社会的建设更需要诚信观念的树立。但实际上,一些错误的观念会影响诚信之举的产生。比如,许多人认为,讲诚信是老实人的事,老实人总是吃亏的,会被别人瞧不起。谢女士为什么要千方百计付13元车费?她说,的哥不知道真实情况以为被骗,万一以后还有其他乘客遇到这种情况,他就不愿意再出手帮助了。这样的诚信观之下,谢女士才不会在乎别人笑话自己傻。而的哥刘师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我压根没想过她会不给钱。”这也是一种很好的诚信观念。多一点谢女士、刘师傅这样的观念,相信诚信之花一定可以遍地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