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了解这个故事是在初中的一节音乐鉴赏课上,那时老师给我们播放了《辛德勒的名单》电影版的插曲。那是令我印象最深的一首歌,或低沉,或悲伤,或凄凉,这是它给我的第一感受。老师给我们介绍完故事的背景后又播放了几遍,她让我们闭上眼,好好去感受大提琴背后的情感。再去听,又是不一样的感觉。确实如老师所说,它像一个人在倾诉。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又去听了一次这首电影插曲,有一种久别重逢的感觉,熟悉的旋律如同一位历尽沧桑的老人波澜不惊地叙述着他的心酸……
1939年,波兰在纳粹德国的统治下,党卫军对犹太人进行了隔离统治。德国商人辛德勒来到德军统治下的克拉科夫,开设了一间搪瓷厂生产军需用品。他是地方上有名的纳粹中坚分子,凭着出众的社交能力和大量的金钱,辛德勒和德军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在被占领的波兰,犹太人是最便宜的劳工。他的工厂雇佣犹太人工作,大发战争财。
1943年,克拉科夫的犹太人遭到了纳粹的大屠杀,辛德勒目睹这一切,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他清楚纳粹对犹太人的屠杀和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可怕。从那时起,辛德勒只有一个想法,尽可能多地保护犹太人,使其免受奥斯威辛的死亡。他贿赂军官,让自己的工厂成为集中营的附属劳役营,在那些疯狂屠杀的日子里,他的工厂也成为了犹太人的避难所。
他制定了一份声称工厂正常运转所“必须”的工人名单,通过贿赂纳粹官员,使他们得以幸存下来。他越来越受到违反种族法的怀疑,但他每次都很机智地躲过了迫害,一如既往地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营救犹太人。
1944年,德国战败前夕,屠杀犹太人的行动越发疯狂,辛德勒向德军军官开出了1200人的名单,倾家荡产买下了这些犹太人的生命。辛德勒为他的救赎行动,已竭尽所能。他的全部财产都已用于挽救犹太人的生命。大雪之中,犹太人目送辛德勒离开了城市。他的义举将永远被犹太人铭记在心。在那些暗无天日的岁月里,拯救一个人,就是拯救全世界。
书中焚尸场面的惨烈,毒气室中犹太人的恐慌与绝望,都在字里行间深深地震撼着我。犹太人在德军辖区的电网中不堪重负地劳作,而该辖区的长官在舒展完筋骨后,缓缓回屋内拾出一把狙击枪瞄准远处劳作稍显迟慢的犹太人,将他们一一击毙。恐怖的气息虽隔着书本,却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丑恶。犹太人的遭遇让人唏嘘不已,战争的惨痛代价让人不忍。正如辛德勒所说,战争从来只会凸显人性丑恶的一面。好在这本书,也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善良,那就是辛德勒的善良,他与纳粹军人的丑恶嘴脸形成鲜明的对比。他一次又一次救了犹太人,把他们带进自己的避难所。书中有一个片段令我动容:在二战结束后,辛德勒泪流满面,埋怨自己没能救更多的人而痛苦不堪。毫无疑问,他是善良的,也是伟大的。
书中说,有一位犹太人敲下自己的金牙,打制了一枚金戒指,赠送给辛德勒,在戒指上刻着一句犹太人的名言:救人一命就等于救全人类。事实上,正如戒指上的箴言,辛德勒先生正是那段最黑暗岁月里的一道最亮的光,而这道光就是人性的善良!
景宁中学高一(11)班 雷心怡
指导老师 孙伟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