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本里有一篇《千人糕》的文章,讲的是千层糕是成千人共同劳动的成果,做千层糕的米是农民种的,农民种地的工具是工人制造的,要经过这么多人的手才能做成千层糕,为的是让学生懂得千层糕来之不易,从而更加地珍惜生活。
丽水各地风俗不同,在我们老家碧湖,七月半和八月十五这两个节日,以前一般人家都是吃千层糕或者米豆腐的,因为这个时段刚好收了稻谷,有了粮食,可以借口节日改善一下。青田人过年喜欢做千层糕,作为礼物送人,很受人喜欢。用肉片和蒜苗一炒的千层糕香喷喷,甜腻可口。
做千层糕有许多道工序。首先要先浸好米,然后磨成米浆,放上一种叫“活花米”的药,米浆会变成黄色。将蒸笼摊上布(土话叫炊巾),布要摊平。等锅里水烧开了,将一小碗米浆舀到布上,摊匀,盖上锅盖。烧个10来分钟,锅里的水蒸汽上来了,说明这层米浆熟了,再浇上第二层、第三层……一直做到十来层,等千层糕凉了以后,就可以一层一层地掀起来吃。
米豆腐就简单一点,将米浸透,磨成米浆。米浆里放稻草烧的灰汤,有碱的味道与颜色。将灰汤水倒在锅里烧开,然后倒进米浆,慢慢地搅和,搅和到一定的程度,米浆差不多也熟了,变成了米糊,将米糊舀起,等冷却了以后就是米豆腐了。
做米豆腐的火候要控制得比较好,火不能太旺。太旺了,米浆焦糊,但是还没有熟;如果火太小,一时半会不会熟。总之是要做熟,而不能焦糊。
孩提时代正是物质困乏年代,经济困难。在农村,好多东西是可以用实物换的,这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讲是不可思议的。比如1斤半米换一斤粉干,或者2斤谷换1斤粉干。农忙季节,温州人经常挑着菜咸来换米,一斤米换一斤菜咸。
千层糕是作为零食挑到村里换米的。“千层糕哦!米豆腐!千层糕哦!”嘹亮的叫卖声在耳边响起,乡村小道上有一个微微发胖的碧湖女人挑着箩筐来换千层糕了,箩筐上面一头放着千层糕,一头放着米豆腐,箩筐的下面放着装米的袋子。
当时的行价是,1斤米换1斤米豆腐,1斤2两米才能换1斤千层糕。听到叫卖声,小孩自然会流出口水,那透亮亮的千层糕是多么地美味诱人啊!
有的小孩父母不在家,会偷偷地将米拿出来换,万一被父母发现,定会遭来恶骂,有的还会遭受皮肉之苦。
因为父母不同意换,有的小孩子听到“千层糕哦!”的叫卖声,非常反感。微胖女人叫一声“千层糕哦!”调皮的小孩回应一句“害人刀哦!”一叫一和,非常押韵。
家庭困难的,不会拿米换千层糕,像我家从来不换,因为温饱都解决不了,根本不会奢侈,只有节日到来,才会做千层糕。
饥饿的记忆,留在我苦涩的童年里,但千层糕的味道,至今挥之不去。
(市区 吕云兰 6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