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年轻时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当编辑,登上央视《百家讲坛》后,马未都明显感到自己的知名度飞速升高,一时间,各种序言、推荐、书评等邀请纷至沓来,应接不暇。
“找我写序的人很多,有大概两类。一类就是想借势,我觉得不适合或书不好,都拒绝写。这里包括拿着稿子拿着钱就找我做个认可,这我都没做过,我写序没收过任何钱。”马未都说:“有朋友找来的,也有托人找过来的,但是我觉得这个可以写,或者有个角度可写,那我就给他写了。还有的是我觉得这个书确实好,我就主动写了。书不好我绝对不写。”
《小文65》收录了马未都这些年来写的65篇序与跋,用马未都的话说这叫“无心插柳柳成荫”,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出版这本书,马未都“心里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兴奋”。他的序言大部分写的是他的老本行,收藏类、文史类,有文学,有科学,有旧作,有译著。“许多书我读时深受感动,还有很多书百读不厌,我庆幸自己有机会为其作序。”马未都说,作为一名曾经的编辑,幸福莫大于此焉。
《小文65》中每篇序跋小文虽然不长,却往往可以将该领域的历史梳理一番。比如《坐卧之间,有山林之思》这篇文章,将江苏南通的柞榛木家具,由植物的生长规律到地理气候,由家具款式到家具的人文意义,寥寥数语便将这一类的木质家具讲解透彻,使读者在读书前对整本书有了一个结构上的认识。一下子就勾起了人们对家具背后的人文、自然知识的好奇心。
看书,细想如何动笔,找个巧妙的角度,一气呵成。“多数书作序前逼迫自己认真想通某个问题,方可谨慎下笔,万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马未都说。他写的序篇幅都不长,大多千字左右,言简意赅,为的是让读者有耐心读完。他喜欢在夜深人静时写,一笔一画,灵感喷涌而出,大脑飞速运转,奇思妙想毫无停顿地流出到笔端。后来马未都再看自己几年前写的序还会感慨:那时是怎么写出这样的句子的?
王子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