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洪盛勇
松阳县新兴镇小学集团学校新处校区地处深山,全校110名学生中有87人住校。记者在收集微心愿时发现,这里的孩子渴望得到的大多是日常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甚至只是一张小书桌。这是上周,本报关于“为千名留守儿童圆六一微心愿”大型公益活动的系列报道反映的情况。
为留守儿童圆微心愿,是对留守儿童的一种关爱。
关爱留守儿童,在“六一”关爱一下就行了吗?显然是不行的。关爱留守儿童,得讲究一个“常”字,就是要经常性地关爱。为什么?因为留守儿童的留守往往是长期的,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难处。如果对他们的关爱只是临时性的,偶尔的,那么他们遭遇的问题就不可能得到很好的解决,这样,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就很难实现。
在“六一”的时候,相信有许多爱心人士及机构会想到留守儿童,并利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关爱,这对留守儿童来说是好事,必须点赞。但如果不局限于“六一”,而是经常性地想到留守儿童,时不时地去关爱一下,给以持续的温暖,那么,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就肯定更有希望。
也要讲究一个“全”字。何为“全”?就是要求在关爱上是全方位的。现在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大多表现在物质上,送点东西,解决一点实际困难,这当然也很好,但有没有想过,也许他们内心的寂寞孤独才是最需要关注的。如果只重物质不重精神,那么,表面上孩子们可能是好了,但实际上并未解决问题。再比如对孩子们的学习,我们关爱的比较多,但安全呢?特别是暑期临近,安全问题就突出起来。如果也能重视起来,想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那么,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也就多了几分保障。
“全”的另一层意思,是在关爱留守儿童上,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老话说,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又说,人多力量大。关爱留守儿童是个庞大的工程,靠一两个爱心人士,力量太小,也就能在大海中激起一点点涟漪。只有全社会共同参与,每个人都出力,才能汇聚磅礴伟力,把大工程一点点分解完成,使广大留守儿童感受到温暖,长成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