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清代没落文人吴敬梓的一部长篇讽剌小说,满满都是对明清科举黑暗面目的辛辣讽刺。
“十三丧母,二十三丧父,性情豪放,不久就败尽家私。”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文章,吴先生自己就是人生悲剧的主角,这样悲剧的人,写出的文章自然难有十全十美。但其中名篇《范进中举》,却是一篇饱受争议的文章,有人认为是喜剧,亦有人认为是悲剧。我今天想以此论题来谈一谈。
有些人认为,这是一部喜剧,为什么呢?因为文中范进疯了时的痴傻样描写得淋漓尽致,引起人们对丑的、滑稽的嘲笑。他们认为,该剧最大的矛盾冲突是胡屠户的打与不打。而他最终是打了,迅速解决问题,毕竟就一巴掌的事儿,况且主人公范进最终得偿所愿,中了举人。就这么看,《范进中举》确是一部喜剧。
我以为,该文章比较特殊,它的矛盾光看胡屠户仅是表面的,它还有更深层的矛盾。第一个矛盾,来自胡屠户,这无用多言。第二个矛盾,来自范进,其自身就是一矛盾体。当有邻人与他说,他考上举人之时,他百般不信,连回家一觑的欲望都没有,难道他不想或不在意功名吗?不可能!看他高兴得失心疯的样子,怎么能不在意呢?看来,这般不信是建在表面上的。第三个矛盾来自于胡屠户与范进两人之间。胡屠户先前叫范进摆高姿态,莫与“乡邻土人”为伍,而范进却一直不改唯诺的脾性。当他中举之后,胡屠户就不称他为“死穷鬼”而称“老爷”“贤婿”,这前后话语的矛盾,惹得众人哈哈大笑。
再说范进,他难道想一直这般唯诺吗?怎么可能!看他中举后给银子时那清高的样,就知他之前的内心也是矛盾的,“既想反抗胡屠户,又不敢反抗”。而这第四个矛盾,则来自于当时科举的黑暗一面。范进为何那么想中举?因为他渴望功与利。而当官须清正廉洁才能造就一方百姓安乐,可这样的清明,大多数考生是做不到的,这已和科举的初衷背道而驰。科举为了什么,为了能让君王坐拥天下贤士,而现在呢,贤士没几个,利欲熏天、唯利是图的小人却有不少,这也是一种矛盾。
范进为何会中举?因为周进觉得他与自己的经历相似,从而对他“特别关照”。而之前他为何不中呢?怕不只是自身的原因吧!这般黑暗的科举选人,早已负了初衷,那又有何用处?舍弃吗?不可啊!留下吗?又尽是些蛀虫、祸害!这才是本文,乃至全书都在反映与讽刺的终极大矛盾。
由此可见,即使范进的结局是好的,但终极矛盾并未化解,反而更深化,越来越多的清明之士身陷利欲的泥潭,让社会对清明的压迫力量越来越壮大。这就不是个人的悲剧了,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悲剧。综上所述,该部书应是悲剧。
青田县伯温中学906班 杨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