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一则关于洗砚池的消息,抛开刻苦努力的劝诫不谈,不由得想到池的主人王羲之。
王羲之出生于簪缨之家,乃东晋丞相王导之侄,锦衣玉食,舞乐为伴。天纵英才,工书善文,让他流芳百世的当属一手“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书法。
翻看《世说新语》,窥得许多王羲之的言行与轶事,一个魏晋时期的风流人物,风神俊朗的潇洒男子跃然纸上。他坦诚率真豁达可爱,他的风骨气度无人能及。最令人惊叹敬佩不及的,应当是他的机敏果敢。当时在王敦帐中,无意听见王敦与钱凤的谋反之计,在危及生命关头,迅疾让口水涂遍双脸被辱得以保全自己性命。幼年便机敏沉着,在命悬一线时,果断机灵自保。如果换成普通人,恐怕就只有魂断刀下的命运了。
他还是一个向往着拥有幽深气度高雅趣味的人,懂得欣赏他人的优点,这正在《方正2》和《容止5》中可见一斑。他还拥有真才实学,即使在宴会上身居末位也掩不住自己的光彩,被人待以中心。
然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论是隐居庙堂还是身处江湖,潇洒如王羲之也不能免俗。让我们仔细看看他在《贤媛12》和《雅量12》中的表现,也许深埋在天真可爱、不拘礼节的性格背后,还有其他的不妥之处。王羲之的妻子郗氏对他的两个弟弟说“王家是大户家族”,定是层层院落重重墙瓦一天也逛不下来,然而这直观的感受必然是从王羲之身上得来的。由此可见,王羲之还是个遵从特定时代的道德标准、无法置身事外的凡尘中人,当时敢于突破自我的人大有人在,于寒门弟子也不少见。可王羲之无法突破自我,一味地沉浸于世俗的风气。
回眼看今朝,有多少人为了功名利禄沉浮官场,“不破楼兰终不还”?有多少人低着头,握着笔,坐在悲欢几何的小船上,冲不破四角方墙外逼仄的天空?当考试比健康重要,补习班占据了童年,这是不是一个时代的遗憾?回望当时王羲之深陷世俗的束缚,你是否已释然?
青田县伯温中学905班 刘卓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