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我们在丽水县峰源公社仅三户人家十几口人的蔡岱自然村,建立杂交水稻适应性试验点,因为要到蔡岱观测记载,常在蔡岱农民家用餐。
一天,女主为我们准备了丰盛的午餐:香菇、黑木耳、苦叶菜、鲜笋、山粉面,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两碗红烧鲜鱼,散发出诱人的香味,全是纯天然、原汁原味的有机食物,加上香喷喷的白米饭,食欲大增,每人都吃了两三碗,那红烧鱼,肉质细嫩,味极鲜,很快就被大家一扫而光。
“这是什么鱼?味道这么好。”
“村前有一个水潭,我们叫它跳篮潭,源源不断地为我们提供鲜鱼,是我的菜篮子。”
“真有此事?”我们有些疑惑。
中饭后,主人带我们去参观神奇的跳篮潭,一出门就听到潺潺的水流声,沿着小道往前50多米,就到达跳篮。这是一个60多平方米椭圆形的水潭,周边是连片的岩石,一股清冽的坑水。直流而下,形成一个落差3米多的小瀑布,潭水很深,泛着绿色,潭边坐着十多位垂钓者,不时钓上活蹦乱跳的鱼儿,是个垂钓的好去处。
“产卵季节,下游的鱼,逆流而上产卵繁衍后代,石斑鱼善于跳跃,顺利跨越小瀑布,进入上游,直至山坑的源头,大部分鱼难以跨越小瀑布,就留在水潭里,鱼的密度很高,食物奇缺,极易咬钓,大家都到这里垂钓。”主人介绍。
上游的水沿着一条两米来宽的凹槽注入潭内,形成一个小瀑布,瀑布口架着一个跳篮——这是村民用毛竹编织的“竹篮”,它长200厘米左右,半圆形,宽50厘米,高40多厘米,两端用竹篾封死,犹似山村盛碗用的碗篮,跳篮的两端用粗粗的竹篾作篮柄,再将篮柄固定在一根4-5米长的木棒上。将跳篮架在瀑布口、坑水直冲跳篮而下,村民们做了三个跳篮,以便轮换使用。
我们来时,跳篮已盛着三四斤活蹦乱跳的鱼儿,有鲡鲴、石斑鱼、鲶鱼等,大的500多克一条,小的也有30-50克一条。我们眼看着一条条鲡鲴,纵身跳跃,欲跨越瀑布,竟落入跳篮,不久从上游顺流而下的鱼儿也掉入篮内,一阵功夫,就有几十条鱼落入跳篮,我们个个看得目瞪口呆,“跳篮潭”之美名,由此而得。
“这跳篮,收获颇丰,尤其是五六月,天天有收获,少时每天2-3斤,多时10几斤,最多的时候一天收了30多斤,村里三户人家和谐相处,跳篮里的鱼谁见了谁取,多时取回分给各家共同享受,有时鱼多了,就烘成鱼干,慢慢享用。”主人说。
上世纪80年代,下游建起水电站,鱼上不来,跳篮潭的鱼很少了,跳篮也难以发挥作用。前些年,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下山脱贫,全村搬到联城街道,住上了新楼房,开始新生活。
(市区 刘梦熊 8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