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一直在心中为自己能够于高中毕业前夕,就把钢笔字变成铅字而窃喜。因为那个年代,报纸少,版面少。要在报纸上露个脸,实在是很不容易的事。我写的只是一篇简短的说明文,刊发在《浙江青年报》上。记得是在一个版面的左下方,时间大概是1959年5月底或6月初。
时隔50多年后,直到2013年12月28日这一天下午,才有机会前往浙江图书馆,想见一见我平生最早的那几个铅字。
实话说,我私下自以为那是我这辈子在报刊上种下的第一棵可爱至极的小树。
今天,要去看看久违的小树了,仰头望天,觉得天格外蓝。
我的手里捏着小纸条,上面写明“1959年5-6月《浙江青年报》”几个字,来到浙江图书馆,咨询了工作人员,就直奔三楼地方文献室。
三楼静悄悄的。我把纸条递给坐在靠近门口的一位工作人员一看,她用手向旁边一指,轻轻地有礼貌地说,给他,李老师。那位被叫做李老师的也就马上从椅子上站起来,接过纸条,边说你稍等,边就朝里走去。
不到一分钟,李老师就手捧一叠旧报纸缓缓地向我走过来,交到我手上,轻轻地说:不能复印,可以拍照。
我点点头。接过旧报纸,像是接过一个新生的婴儿那样,欣喜异常,快步走到一张靠窗桌子旁,把报纸轻轻地放在桌子上,慢慢地坐下来。面对半个多世纪前的旧报纸,凝视了好一会儿,希望快点看到久违了的我亲手种下的第一棵可爱的小树。
轻轻地用食指和大拇指翻开发黄的封面。报纸也发黄了,小心翼翼一页一页翻过去。
此刻,我知道自己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寻找那棵属于我心灵长期以来得以慰藉的小树。
小树哇小树,你藏在哪里?
轻轻地,轻轻地,翻过一页又一页……终于看到了!5月29日,第三版左下角专栏“学习经验交流”,一块小小的“豆腐干”,题目是《牢记俄文生字》,下边的署名正是鄙人。
正是这棵可爱的小树激励我一直上进,60年来坚持读书写作,教学之余笔耕不辍,钢笔字变成铅字的次数越来越多,从《金华大众》到《浙江日报》《山花》,直到《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最后年逾古稀出版了散文随笔集《长不大的圆圈》,历史小说《一勺西湖水》。
这样一想,就欣欣然把《牢记俄文生字》摄入了我的相机,留作永恒的纪念。
(缙云 潜问根 7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