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洪盛勇
参观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是一个震撼心灵的过程。让我震撼的是,面对无尽艰险,革命先烈们无所畏惧毅然前行,年纪轻轻就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三十几岁,二十几岁,有的甚至十几岁。尽管生命短暂,但革命先烈不畏艰险的精神却长存着,直到现在,直至将来。
不畏艰险方能成就大业。
愚公移山,多累多要命的事呀!但愚公并不畏难。没有畏惧就有力量,最终感动“神仙”伸出援手,山,真的移走了。实际上,艰险几乎无处不在,艰险也是阻止我们开创事业的拦路虎。我们不能寄希望于艰险的自然消失,因为这是不现实的。怎么办?只有拿出不畏艰险的精神来,迎难而上,冒险前行,如此,才能跨过创业道路上的一座座高山,最终成就大业。
革命先烈刘英就是这样的不畏艰险者。1942年2月,刘英在温州被国民党反动当局逮捕,在狱中坚贞不屈,同年5月18日于永康方岩马头山麓英勇就义,时年37岁。为革命慷慨赴死,足见刘英的无畏。正因为有这种精神,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刘英历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中共中央华中局委员、华中局特派员,指导闽浙赣地区革命斗争,积极开展恢复和发展党组织、宣传和组织抗日救亡、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工作,卓有成效,受到各界爱国人士瞩目。周恩来曾称赞:“在东南战场上,浙江是站在前进的地位,是值得其他各省仿效的。”
在丽水,如今摆在每个人面前的任务,是推进丽水新的发展。当前的核心任务是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这是一场新的革命,更是一项需要完成的大事业。如何完成?需要践行“丽水之干”,用实干来解决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而践行丽水之干,需要“浙西南革命精神”为其注魂、赋能、立根。这其中,特别需要不畏艰险的精神——尽管如今的艰险,与革命战争时期的艰险表现形式有所不同。
不畏艰险,必须有坚定的信念作支撑。有坚定的信念,内心就会变得强大,面对艰险便无所畏惧。
“幼时不知路,今日上坦途。赤心献革命,决然无返顾。”这是刘英参加革命时写下的一首诗。字里行间,我们看到的是他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因为这样的信念,他把生死置之度外。“不管形势怎样险恶,鼓舞我们强大的精神力量,始终是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的坚强信念,相信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正义的事业总要胜利的,革命的前途是光明的。”粟裕的话则道出了无数革命先烈的信念,这样的信念激励着他们不顾生死,不惧困苦。
进入新时代,面临新任务,作为党员干部,更要坚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遗余力推进发展的信念,坚信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性,坚信我们的事业必将进步。有了坚定的信念,艰难险阻就吓不倒我们,我们就能在面对艰险时无所畏惧!
艰险很多,希望不畏艰险者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