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泉 诸葛昊
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浙江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景美、村美、人美的三美农村景象慢慢呈现了出来。
然而,乡村振兴过程中,也出现了同质化现象严重、产业发展过剩等等问题。比如民宿,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但从品质而言,很多民宿没有自己的特点,住宿人群不多,且很难持续经营,没有让农民真正增收。
有一个问题非常值得我们思考:什么才是农村的本质,或者说农村最应当发展的产业是什么?我想,只要抛开社会大热潮,静下心来想一想,很多人都会有相同的答案,那便是“农业”。在当今社会,农业这一主导产业往往被遗忘,这不禁引人深思。
当然,农村的发展可以是多元化的。村美景美,自然可以搞民宿、发展旅游业,也可以将农产品转化为旅游产品,提升产品效益。但是,一些地方却走了另一个极端,抛弃了农业这一本质,家家户户搞起了民宿,结果,市场饱和,田地却荒了,很多人最后只能重新外出打工。
究其根本,还是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作祟。曾几何时,农民被冠以“地位低下”的代名词,这一代名词,时至今日也没有彻底抹去。事实上,最应该转变思想的应当是农民自身,农业产业作为解决吃饭问题的重要产业,如果放弃,国家和民族谈何进步?因此,农业重要,农民更加重要。当然,我们也需要掌握现代技术、从事科研工作的新型农民群体。设想,如果国家多出现一些袁隆平式的人物,农业何愁不发展?
农村就是农村,农村最应当发展的产业就是农业,不仅要搞农业,而且要旗帜鲜明地搞,义无反顾地搞。有些人认为,农业产业效益低,成本高,劳动力大,不适合发展,这还停留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手工农业思维。现代化农业讲求的是规模化、机械化、品牌化,不仅人工成本低,而且效益高,是农村发展经济的一种重要模式。例如褚橙、好想你等等,都是成功的例子,值得我们借鉴。
时至今日,我们必须给“农业”和“农民”重新定义,赋予他们新时代的意义。要坚持在农业产业上下功夫,真正做强做大做出品牌,重新拾起农民最擅长的“老本行”,让农村返璞归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