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高的垃圾箱分别标识了金属、玻璃、纸张、塑料等多个垃圾分类标签,在郑州市纬一路的一个小区内,一排五颜六色的智能垃圾箱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我来扔这两天攒的快递箱子,兑点积分,换成垃圾袋,这比卖废品划算多了。”家住该小区的刘女士一边说,一边在印有纸张图标的垃圾箱旁扫码智能垃圾分类卡,将快递箱放进垃圾分类箱。不到一分钟,纸箱经过称重,机器就将自动兑换的积分打在了刘女士的卡上。随后,拿着手里的智能垃圾分类卡,刘女士在自动兑换机里,用积分兑换了一卷垃圾袋离开。
在郑州不少小区,居民都可以通过智能垃圾箱将家中垃圾兑换成积分,并可用积分换取垃圾袋、湿巾、肥皂等日用品。
河南某公益环保组织志愿者告诉记者:“大多数人不愿意做垃圾分类,主要是因为怕麻烦、没有养成垃圾分类习惯。我们现在通过推广智能垃圾箱以及给予群众一些实实在在的奖励,引导居民对垃圾进行分类,最终变‘要我分’为‘我要分’,提高垃圾的循环利用价值。”
据估算,我省平均每人每天产生垃圾1.2公斤,且垃圾总量正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喝过的饮料瓶、剥掉的香蕉皮、用过的快递箱,经过分拣加工,变成了塑料粒、有机肥料、再生纸……垃圾分类,是变废为宝的关键环节。而推行垃圾分类,不仅是重要的环境工程,更是一项文明工程。它能全面提升居民素质,推动城乡文明建设,助推社会文明升级。
前不久,在郑州市管城区紫荆山南路街道办事处西堡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就开展了一项以垃圾分类为主题的活动。通过游戏竞赛的方式让社区的儿童和父母一起对垃圾进行分类,通过家庭互动提高家庭垃圾分类的意识。“开展这项活动,不仅可以向社区居民普及垃圾分类的知识,也强化了大家美化环境的文明社区创建意识。”西堡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项目负责人翟羽佳告诉记者。
对于个人来说,垃圾分类是举手之劳,但对于整座城市来说,当每个人都能做到垃圾分类时,城市将会变得更加文明。“垃圾分类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为了我们的城市更文明,生活更美好,每一个人都应该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并使之成为一种文明自觉。”郑州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说。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