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至今,流感在全国大范围流行。上一年的流行让许多人心有余悸,近日,“流感”再度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流感有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流感防治有哪些误区?记者为你一一解析。
流感真的很可怕?
流感曾经并不怎么引人注意。2017-2018年冬春季节,乙型流感狠狠地“刷了一波存在感”,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而网络刷屏文章《流感下的北京中年》更让一些人对流感产生了恐惧心理。
流感真有这么可怕吗?疾控专家介绍,季节性流感在人群中是常见病,是人群普遍易感的疾病。人患流感后能产生获得性免疫,但流感病毒很快会发生抗原性变异从而逃逸宿主免疫。因此,人的一生可能会多次感染相同和(或)不同型别的流感病毒。
全国流行性感冒医疗救治专家组专家、北京市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说,由于流感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且流感病毒易变,因此,不同季节、不同年份会出现不同的流感病毒。
冬春季是流感等传染病的高发季节。雷正龙说,流感作为冬春季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每个冬春季都会出现流行高峰,只是流行的时间长短、峰值有所不同。
专家介绍,一般人群患流感后,无并发症者多于发病3-4天后体温逐渐消退,全身症状好转,但咳嗽、体力恢复常需1-2周。有重症高危因素的人群感染流感后容易出现并发症,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
“5岁以下尤其是2岁以下儿童,65岁以上老人以及有慢性呼吸系统、慢性糖尿病以及心血管系统等慢性病患者,出现并发症的风险较高,要特别注意预防流感。”李中杰说。
为何最近身边不少人“中招”?专家表示,冬天天气寒冷,人体对病毒抵抗力减弱,加之人们多半时间在室内活动,窗户常常关闭导致空气不流通,病毒更易传播。
错误防治“全白搭”
掌握正确的防治知识,就能让流感“退避三舍”,即使不幸“中招”也能从容应对。但记者发现,尽管经历了上一年流感的“洗礼”,人们在预防中仍然存在误区和不重视现象,让病毒有了可乘之机。
在地铁等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大多数人没有戴口罩;家人在接触流感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不洗手;老人、婴幼儿等高危人群不愿接种流感疫苗……
“应为流感患者佩戴口罩,并尽量减少与孩子的接触。”张昶说,照顾流感患者时,也要戴口罩、勤洗手,还应尽量多开窗通风,以降低室内细菌密度和减少空气中的病毒尘滴。
对于疫苗认识误区,张昶表示,接种流感疫苗是目前最有效的预防流感的方法。疫苗应在流感流行季节前1-2个月注射,其保护作用一般只维持6-12个月,所以每年都需要注射。
中医专家认为,除了一些常见方法,佩戴中药制作的防疫香囊也能够起到预防流感的作用。此外,中药足浴、熏蒸、推拿等外治手段也能够增强体质。
对于流感的治疗,许多人也没能正确对待。专家表示,早期治疗和科学规范治疗是关键,切忌滥用抗菌素和输液治疗。
“一旦出现流感样症状或确诊流感,不鼓励带病上班,一定要做好隔离,如果病情加重还要及时就医。”李中杰特意强调,这是对自己和他人健康很好的保护。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