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阅读

留住乡村的文化记忆

  在一个沉静的夜晚,读到朋友转来的阙献荣的这部名曰《流砂岁月》的书稿。这是一本书写松阳古村落的散文集,有关乡村的现状、历史及深邃繁复的文化记忆。跟随着《流砂岁月》,我走进松阳的一个个古村落,那些村,那些人,那些乡村旧事、民俗、历史风云和变迁,仿佛就在眼前……

  不知什么时候起,松阳古村落名声鹊起,《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相继进行了大篇幅报道,王巨才、张抗抗等大家名士纷至沓来,看松阳,写松阳。沉睡千年的寂寞古县又一次以“田园松阳”的形象,亮相于大江南北。

  每一个乡村都有属于自己的光荣和梦想。留住乡村的文化记忆,无疑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在松阳,就有一些人走村穿巷,长期奔波在乡村与乡村之间,用自己的行动和手中的笔,为乡村呐喊摇旗,树碑立传。在这些人中,有我的朋友鲁晓敏、邱少敏、叶高兴等等,甚至更年轻一些的阙献荣。他们通过不断寻访、挖掘,掌握第一手材料,并整理归档,结集出版。他们从事的这项工作凝聚着他们强烈的使命感,不仅为古村落的保护利用提供依据,而且顺应潮流,为传承文化记忆,推动乡村振兴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阙献荣曾是一名记者,相机和笔,是他“书写”乡村的两大“法宝”。他镜头下的画面和笔端中流淌出的文字,朴素,鲜活,优美,处处透露着浓郁的泥土气息,对这片土地及其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饱含深情和挚爱。阙献荣的视角是独特的,他常常将眼光放在历史与现实的节点,在他的镜头和笔端下,古今纵横,始终贯穿一条“乡土的根脉”。倘佯在他的字里行间,你可以是张山那摇着蒲扇的叶大公子慧僧,可以是南岱的贡生吴兆桂,也可以是今天石仓的文化人阙龙兴……我就沉浸在这夜晚橘色的灯光下,一次次抚摸乡村大地,一次次感受着他们的呼吸和体温。

  作为土生土长的石仓古民居中的客家人,阙献荣以大笔墨描绘了他那丰富的甚至让人嫉妒的客家生活。我不知道客家龙灯马灯花鼓灯有多热闹,也没感受过年祭打醮迎神赛那神秘的现场,这些,都令人那么向往。在一篇篇文章中,作者为你再现了客家的古老,解剖了规模宏大的客家围屋构造,然而,更让我感兴趣的是客家人千里迢迢迁居到松阳的艰辛创业史和那隐藏在深山里热火朝天的工业文明。当我终于有机会走进石仓,文章所描绘的场景已然历历在目,善继堂、乐善堂、余庆堂……每一个堂号都有一个故事相连,每一曲劳动号子都回响着客家工匠的勤劳。

  我没有作更深的历史探究,不知道客家的冶铁工业与道光朝的萧条为什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也不知道世界性银荒对乡村工业有多么大的影响。但我从阙献荣的文字描述中,已经看到了一个个客家人与生活的较劲与命运的拼搏,那种坚韧,那种无畏,看到了一个个小村落在不经意间见证盛衰轮回的岁月流沙。

  ……

  “松阳,有着厚重的文化历史和底蕴,包含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守护和传承好这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记忆,通过乡村先民传承下来的农家生活用品、民俗文化物品、家族家谱等,让后人记住乡村社会经济生活发展的点点滴滴,这不仅传承了老祖宗世世代代的历史文化积淀,也让我们的精神家园得以丰富”,读完阙献荣的这部《流砂岁月》,我才发现,当所有的方式都归结于同一本书的时候,这也许就是我眼中最真实的松阳。

  市直 流泉

Copyright 2002-2021 lsnews.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丽水网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3120180016 | 浙ICP备04000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3677号
主管单位:中共丽水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丽水日报社
编辑部电话:0578-2127345
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投诉电话:(0571)88901234 手机:18806501498 传真:(0571)85175125 邮箱:zjsjx@zjncws.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 |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78-2127345 邮箱:2314875226@QQ.com
丽水日报社(丽水网)法律顾问:浙江博翔律师事务所王伟斌、蓝先锋、应相业
浙公网安备 33110202000139号

2019-01-22 2 2 处州晚报 content_69651.html 1 3 留住乡村的文化记忆 /enpproperty-->